关注我们

他只是逃避生活吗

2013-06-09

  一声清脆的铃声,打断了我的忙碌,好友约我为他的一位令人迷惑不解的亲友检查,究竟是有病,还是逃避生活?

  坐在我面前的杜君身材消瘦,蓬乱的长发油光可鉴,肆意生长的胡须映衬着那苍白的面容,平添了几分落魄。进入诊室后一直石雕般静坐着,大而空洞的双眼呆望着诊室的一角,周围的父母、医生仿佛不存在似的。对来到这个场所,既无不满,也无好奇……

  杜君的父母介绍,今年26岁的孩子是独子,出生前后并无明显不良因素可究。从小性格内向,寡言少语,温顺善良,学习刻苦。三年前从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很轻易的找到了一分好工作。可不到半年,提着简陋行李、一脸颓废之色的杜君出现在父母面前。回家的理由很简单:从小到今一直学习,现在感到很累,想休息一段时间再说。宽容的父母并未细究孩子回家的原因。就这样,杜君在家里住了下来。

  刚回家时的杜君似乎神情轻松,每日的生活既规律又清闲。早晨八九点钟起床,洗漱完毕后到附近的小食店吃过早餐,随后回家看电视,有时到家居附近散步。但此时的杜君更加内向,极少主动与人打招呼,即使面对下班回家的父母,也少有言语,更谈不上向家人嘘寒问暖。轻松的生活并没有带来旺盛的精力,杜君变得越来越懒散,家务活一点不做,偶尔打开专业书籍,略翻几下就扔到一边,丰富的电视节目似乎也并未让他入迷。尽管父母多次善意的督促与提醒,亲友偶尔的关心与询问,杜君却依旧看不出有今后生活与工作的打算。

  生活似乎一点点地离他远去,可他却浑然不觉……父母暗地里揣摩:他在逃避生活吗?

  就这样过了近二年左右,逐渐焦躁不安的父母发现,杜君的状况越来越糟糕。除了不找工作、不做家事外,过去那个爱卫生的杜君也不见了,总是要家人的提醒,才去洗澡、刷牙、理发、刮胡须,必须母亲要求才会换掉身上的衣服。常常几小时不声不响地坐在家里,不散步,也不看书,连电视里的热闹也视而不见。偶尔一丝莫名其妙的笑容浮在脸上,可你却问不出半点理由。到后来连吃饭也要催促,饭量也时有减少;卧床虽多,可时睡时醒。面对父母越来越重的焦虑与担忧,始终无半点触动。对家人的询问甚至责怪,总是想挤牙膏似地回应一、二个字。父母见自己劝说、催促无效,遂动员平时在他面前有威信的亲友一一进言,却仍像微风拂过寂静的池水,一点涟漪也没有。疑窦丛生的父母逐渐有了不祥之感,开始不情愿地面对这种可能:他并非逃避生活。

  几经周折,杜君终于来到精神科。面对医生的温言细语,杜君始终没有恰当的言语和情感回应。总要反复询问,才好像很费力地吐出一二个诸如“不知道”、“没有”的字词;目光空洞又呆滞,始终没有正眼注视医生;偶尔似无目的地轻挪一下身子;提几个简单的智力问题,多是略加思考便予放弃,或半途而废;不知道自己有病,也不关心自己的现在和将来,仿佛一切与他无关。经过随后的体格检查后,我肯定地告诉他的父母:杜君有病,而且是精神分裂症。瞬间,怀疑、惊讶、绝望的表情呈现在我眼前。我于意料之中将此病的特点一一道来。

        由于世俗的偏见,精神分裂症患者被称为“疯子”。他们在世人眼中的形象就是胡言乱语、行为古怪、哭笑无常,要么被家人禁锢在家,要么衣衫褴褛流落街头。实际上,由于目前科学研究的局限性,现代医学远未明确精神疾病的根本病因,只好按照疾病的症状、严重程度和转归分类疾病。精神分裂症被归结为有不同遗传基因影响的一组疾病,除了人们常见的所谓“疯言疯语”被称为“阳性症状”,据此划分几种类型外,还有一类“单纯型”,以不引人注目的表现为主要临床相。这种表现在精神病学专业被定义为“阴性症状”或“缺损症状”,即所谓的“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意志缺乏、兴趣下降和注意力损害”等症状。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大脑缺少思维活动,病人自觉脑中空洞,无所想也无须想;大到世界、国家的大事,小到家人、个人的生活,都引不起患者相应程度的情绪反应;表现与年龄、身份和环境等因素极不相称的兴趣下降、活动减少;与他人接触不能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力和投入感,总让人感觉“隔着一层无形的玻璃墙似的”。杜君的病情正是如此。我们至今不知道他为何辞工回家,依照我的经验,可能他那时已初现病症,辞工是不胜工作或意志开始减退的表现;而他回家后越来越少的活动,不思工作和前途,到最后连个人的生活自理都困难的过程,正是他意志从减退到缺乏的病情发展过程,即使偶尔出现冲动、破坏行为,也是短暂的。面对父母的关心和焦虑之情,他始终无动于衷,更谈不上有一丝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情感流露,反应了他已丧失正常人的情感。他的“惜语如金”,却是他头脑空洞、思维贫乏的真实写照。一句话,他的精神功能,他的七情六欲已渐渐失去,他从人群、人际交往的视野中慢慢消失,最后,只剩下残缺不全的灵魂附着那消瘦的身躯,犹如寂静中的一盏油灯,忽明忽暗地独自在黑暗中燃尽精神之火。

  按照我们习惯的思维方式,凡事都有因果,循果索因,就能解决问题的根本。遗憾的是,精神分裂症的病因病理至今远未明确,只能采取对症治疗。与其他疾病的治疗一样,治疗越早越好,而且由于精神分裂症的预后大多不令人满意,这一亚型又是其中预后最差的,及早识别,及早治疗就更显重要。可是,由于这类病人多是病前性格内向,青少年时期起病,因而初期表现常被误认为是生活、工作或感情受挫后意志消沉,逃避生活;加上这一型症状的隐蔽性、发展相对缓慢、少有破坏性行为,因此早期常被忽视。此外,出于对精神疾病的恐惧与偏见,大多数家属往往有意无意地回避这种可能,直到病情明显恶化,才千般悔万般哀地走进精神科,而此时的付出与结局多是让人倍感沉重。

  于不幸中让人看到希望的是,目前已有几种抗精神病药物对“阴性症状”有效,如氯氮平、奥氮平、思瑞康等,若能早期治疗,均能有效减轻症状、延缓病情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天下的父母们,当您的孩子或多或少出现这些表现,又没有明显自我缓解的迹象时,千万不可让逃避生活的借口、世俗的偏见挡住您的视野和判断,及早治疗,让您的孩子享受尽可能多的生活精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