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

2011-01-12

        什么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造成不同程度的深静脉功能不全。以下肢及下腔静脉血栓形成最为常见,尤其是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如果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导致下肢淤肿、色素沉着,严重者可引起股青肿、肢体缺血坏死,患者丧失部分或全部劳动力,而且50%以上患者将遗留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长期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发生肺栓塞造成死亡,目前已成为对人类健康危害较大的常见病。急性DVT发生于腓肠肌静脉丛,称周围型;发生于髂股静脉称中央型;二者向近、远侧扩展累及全肢时称为混合型。

        为什么会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的病因主要包括三个相关因素:血管内膜损伤,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每一因素都与血栓发生密切相关,但单一因素并不足以引起血栓形成,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静脉血栓形成的常见危险因素包括:老年、外科手术、肢体制动、骨折、产褥期、恶性肿瘤、肢体瘫痪、口服避孕药等。某些遗传性因素使血栓异常形成也可引发血栓形成。

        怎样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DVT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是下肢全程肿胀和疼痛。对有明确易患因素和诱因的患者,诊断不难。但部分患者发病后缺乏典型的症状与体征,极易导致误诊。因此,对DVT的诊断还需要结合客观的辅助检查:1)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诊断DVT的首选检查方法,其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5%和98%;2)静脉造影:静脉造影是目前诊断DVT的金标准,是有创性检查,目前该方法使用已趋减少;3)D-二聚体: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DVT有重要的排除诊断价值;4)核磁和CT血管造影:为无创检查,与静脉造影及超声检查具有良好的可比性,且较少依赖于操作人员,可获得良好的下腔静脉和髂股静脉图像。5)下肢核素造影:探测血栓的准确率为85%-90%,适用于怀疑肺栓塞或有造影剂过敏史的患者。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哪些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包括溶栓与抗凝治疗。溶栓治疗主要用药是尿激酶及rt-PA等,其副作用主要是可引起出血。传统溶栓途径多为浅静脉,溶栓药物随血液流遍全身,溶解血栓;区域性溶栓治疗是通过介入插管将药物注入血管后在某一区域溶栓;血栓中溶栓治疗是利用血管腔内技术,将溶栓导管插入血栓中,直接注药溶栓,可使高浓度的溶栓药物直接灌注进入血栓中,达到最佳效果。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的应用使抗凝治疗更方便、安全。手术取栓适用于深静脉血栓发病3天内,此时血栓与静脉内腔面尚无明显粘连,取栓后静脉内膜损伤轻。和单纯抗凝治疗相比,静脉取栓术能改善静脉通畅性,可减少静脉返流和血栓形成后遗症。

        介入治疗:
       
腔静脉滤网作为血栓的阻拦物能容易地经皮置入而并发症发生率很低。随访疗效良好,可以根据病情特点和实际需要,选用永久性或可回收性滤网。另外随着血管腔内微创治疗技术的进步,近年来使用静脉腔内机械性血栓消融术,血栓负压抽吸术和球囊扩张及支架成型术等方法治疗下肢DVT。

        治疗特色:
        广东省人民医院血管甲状腺腹壁疝外科在彭林主任的指导下,引进国际先进溶栓与抗凝药物,并在使用药物的基础上采用综合的方法治疗下肢DVT,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制定针对的治疗方案,包括血栓中置管溶栓、手术取栓等技术,开拓了介入治疗在DVT治疗中的应用范围,在国内率先使用静脉腔内机械性血栓消融术、血栓负压抽吸术等方法。大大降低了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目前省医DVT的治疗例数与治疗效果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