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广州日报】盲视力,为失明者带来什么?

2010-08-17

未来,建立有意识视力

  在数十年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了多起视觉神经受损后出现盲视的案例。研究者们认为这些证据足以证明大脑某部分是具有“感应”功能的,他们不仅可以接收到眼睛看到的信息,还可以接收到潜意识的信息。

  专家说:“这种视觉路径是我们视觉的一部分,一直在为我们运作,只是我们并不知道。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利用大脑中的隐藏资源做着我们认为自己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如果找到了这一块神秘区域,将会给脑损致盲者的治疗带来帮助。那么,人类是否可利用盲视力为失明者恢复“视力”呢?

  专家看来,对于大脑皮层受损性失明病人而言,“觉得看不见”这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障碍,让他们无法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盲视力的全部潜能。

  TN一直把自己看作盲人,认为自己一生都离不开那根白色拐杖。但是如果他相信自己能在无意识中看见事物,情况则会大大改观。专家认为训练或许对这类病人有所帮助。经过三个月的日常刺激,皮层受损性失明病人能更好地感知盲区里的事物。“如果他们不是过于相信自己无法完成,那么完全可以做到更多。”

  现实,助力低视力康复

  关于“盲视力”的研究如此新奇,但是据记者了解,作为科学前沿的探索,目前这一研究在现实中的应用却极为有限。

  对此,记者采访了广东省人民医院眼科主治医生李倩,在她看来,人的视觉器官和大脑之间的紧密联系早已得到医学、解剖学等领域的确证,在现实中也有很多明证。“人的双眼本来就是高度精密的变焦照相机,需要借助大脑视觉中枢整合成像。”李主任形象地介绍说,我们能看到东西其实是个视觉生理过程:眼睛观看,就像照相机拍照,而摄入的“信号”还需传输到大脑中进行最后的整合,才能完整地在我们感觉系统中输出图像。

  尽管脑、眼之间的紧密联系早已得到科学证实,但是就盲人TN不借助外力独自走过“迷宫”的实验,李倩主任却表示出质疑,她认为从严格的医学角度出发,TN如果能越过障碍,那么他应该属低视力,而非全盲。“如果完全没有光感,又不是熟悉的场所,是不可能的。”李主任认为所谓“盲视力”,用于拥有残余视力的低视力患者也许更为确切。

  一亿人的残余视力

  按照“WHO”的标准,目前全世界盲人为4500万,低视力患者约为盲人的3倍。WHO估计,如不采取积极措施,到2020年全世界盲人及低视力将翻一番,而且这些患者中的90%生活在发展中国家。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低视力患者的预防治疗及康复等方面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李主任说,通过各种治疗,令低视力患者的视力得到康复,这也是目前我国正在着力开展的医疗工作。

  WHO估计,全世界的低视力盲人,其中75%即大约1亿的患者可以通过手术及屈光矫正得以恢复或提高视力,尚有25%的低视力患者需要低视力保健,如需佩戴助视器等。

  据李倩医生介绍,目前低视力康复最主要的方式是向视力残疾患者提供合适的助视器,并通过适当的矫正、训练,使他们能熟练掌握助视器的使用,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低视力康复眼镜只有在残联指定的销售点才有售,尽管价钱不贵,但事实上如今国内低视力患者真正用到这种眼镜的人并不多。因为这种眼镜需要培训患者如何使用,而且需要进行随访回馈使用效果以便调校。“目前国内在这方面还需继续努力。”李主任告诉记者,在香港低视力康复工作就做得较为完善。“从诊断、配镜、到服务,都形成了一条龙,而且,香港还有许多义工体系,可以下到基层去随访眼镜的使用者,进行指导和收集信息。”

  看来,我们的低视力康复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