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认识与防治应激相关障碍

2012-12-27

  或生活事件或持续困境的作用下引发的精神障碍,多数病人发病在时间上与精神刺激有关联,症状的反映与精神刺激的内容有关联,其病程与预后也与及早消除精神因素有关联。可分为急性应激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本组障碍的发病年龄可在各年龄期,多见于青壮年,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1、您需要知道应激相关障碍是怎样发生的:

  科学家曾做过一项“执行猴”研究。在此项研究中有4对猴子,每对猴子中的一只猴子是负责者,需要不断地按压杠杆使自己和另一只猴子免受电击。另一只猴子只能被动地等待,它的舒适与否取决于第一只猴子的行为。4只“执行者”猴子都死于溃疡病,而另4只猴子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疾病而存活下来。现实生活中,健康问题(包括睡眠)更易困扰承担较大责任的白领,这和实验中的现象是相似的,都同样涉及到一个问题——应激。

  急性应激障碍发病的相关因素,以及决定严重应激障碍的发生发展、病程和临床表现的因素有:①生活事件和生活处境,如剧烈的超强精神创伤或生活事件,或持续困难处境,均可成为直接病因;②社会文化背景;③人格特点、教育程度、智力水平,及生活态度和信念等。强烈或持久的精神刺激因素是导致本病发生的直接原因。这些因素既可以是火灾、地震、交通事故、亲人死亡等,也可以是持久而沉重的情感创伤,如家庭不睦、邻里纠纷、工作严重挫折、长期处于外界隔离等。当精神刺激因素达到一定的强度,超过个人的感受阈值、耐受阈值,即可造成强烈的情感冲击,使个人失去自控能力,产生一系列精神症状。精神因素是否致病,除精神刺激本身的特征和程度外,还与个人当时的健康状态及造成病人内心冲突的严重程度有关。前者如慢性躯体疾病、月经期、产褥期、过度疲劳等,后者又与病人的心理社会背景,如所受教育、爱好、愿望、价值观念等有关。有家族精神病遗传史及个人易感素质者,在遭受强烈刺激时,较易发生本病。

  2、您需要知道压激相关障碍的临床表现:
  1)急性应激障碍:

  急性症状一般在异乎寻常的应激源的刺激下几分钟内出现,并在2-3天内(常可在几小时内),如果应激性环境消除,症状迅速缓解,如果应激源持续存在或具不可逆转性,症状一般可在2—3天后开始减轻。通常在一周内可缓解,预后良好。

  (1)以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作为直接原因。在受刺激后立刻(1小时之内)发病。表现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为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本障碍常可伴惊恐性焦虑的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如心动过速、出汗、脸面朝红、呼吸急促等。上述症状多为混合出现,但也可单独出现。典型的急性应激障碍可出现表情呆滞,处于茫然状态,继而不动不语,呆若木鸡,对外界刺激无相应反应,呈木僵状态,称心因性木僵。历时数分钟或数小时恢复正常,或进入意识朦胧状态。可出现定向障碍,对周围事物不能清晰感知,自言自语,内容零乱,表情紧张、恐怖,动作杂乱、无目的,或躁动不安、冲动毁物。事后不能全部回忆,称心因性意识模糊状态。

  (2)有的病人因强烈和持续一定时间的心理创伤直接引起精神病性障碍。以妄想和情感症状为主,症状内容与应激源密切相关,较易被人理解。本障碍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经适当治疗,预后良好,恢复后精神正常,一般无人格缺陷。

  (3)有的病人,在强烈的精神刺激作用下,出现情绪低落,抑郁、愤怒、悔恨、沮丧、绝望、自责自罪,严重时有自杀行为,并有失眠、噩梦多、疲乏、难以集中注意力、对生活缺乏兴趣、对未来失去信心,但无精神运动抑制现象。症状缺乏晨重夜轻的变化,情感和行为多能为旁人所理解,与外界接触尚好,称为急性心因性抑郁状态。少数病人在强烈的精神刺激作用下,出现情绪兴奋、欣快、言语增多,并有夸大特点,内容与精神因素有关,易被人理解,有时亦可出现伤人、毁物行为,多数伴失眠,称心因性躁狂状态。

  2)创伤后应激障碍:因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几乎能使每个人产生强烈痛苦),如身受酷刑、恐怖活动受害者、被强奸、目睹他人惨死等,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有的人有人格缺陷或有神经症病史等附加因素,因此降低了对应激源的应对能力或可加重疾病过程。主要表现为:①反复发生闯入性的创伤性体验重现(病理性重现或称闪回),梦中反复再现创伤情景,或因面临与刺激相似或有关的境遇,而感到痛苦和不由自主地反复回想;②持续的警觉性增高;③持续的故意回避容易使人联想到创伤的活动和情境。偶尔可见急性惊恐发作或攻击行为,这是由突然唤起的创伤性回忆或刺激,发挥扳机作用促发的;④常伴发自主神经过度兴奋状态,表现为过度警觉、惊跳反应、失眠、焦虑和抑郁,自杀观念也较常见;⑤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⑥对未来失去幢憬;⑦有的病人因过度饮酒和服用药物使情况更为复杂。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病的潜伏期从几周到数月不等(很少超过6个月)。病程有波动,大多数病人可恢复,少数病人表现为多年不愈的慢性病程,或转变为持久的人格改变。少数病人可有人格改变或有神经症病史等附加因素,从而降低了对应激源的应对能力或加重疾病过程。精神障碍延迟发生,在遭受创伤后数日甚至数月后才出现,病程可长达多年。

  3)适应障碍:因长期存在应激源或困难处境,加上病人的人格缺陷、产生烦恼、抑郁等情感障碍,以及适应不良行为(如退缩、不注意卫生、生活无规律等)和生理功能障碍(如睡眠不好、食欲不振等),并使社会功能受损的一种慢性心因性障碍。病程往往较长,通常在应激性事件或生活发生改变后起病。随着事过境迁,刺激的消除或者是由于经过调整形成了新的适应,精神障碍随之缓解。适应障碍发病的相关因素如下:本障碍是个人对生活改变或应激性事件(如丧偶、出国、移民、参军、退休等)不能适应,而持续处于情绪障碍和不良适应行为的一种异常状态。由于对同样的应激源许多人都能顺利处置,无任何异常反应,病人却出现精神障碍,说明个人的易感性对适应障碍的发生有重要作用。尽管如此,仍需肯定如果没有应激源,也就不会发生这种情况。 

  4)举一个适应障碍的例子 — 电脑焦虑症:这是过分依赖科技产品给现代人带来的副作用之一。长时间面对电脑,会产生身份危机:“到底是我在控制电脑,还是电脑在控制我?”电脑焦虑症患者在电脑发生状况时对电脑破口大骂,拳打脚踢,甚至把鼠标或键盘抛出门外或窗外!有时感到口干舌燥,精神紧张,焦躁不安。或因电脑故障而埋怨公司电脑部的同事,责怪老板。因此在早期要注意要放松心情,电脑坏了便找人来修理;随时将资料备份,这样就不会让自己的情绪骤然失控。

  如果情况严重,应该主动向医生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