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首页 > 医院概况 > 省医往事

查树兰:勇于探索 敢于创新

点击数: 审核者:宣传科 发布时间:2022-11-21

版头-2.jpg


        查树兰,湖北省广济县人。由于时局动乱,家庭生活拮据,查树兰年少求学之路十分艰苦。他以半工半读方式,先后到武汉、上海、贵阳等地读书学习。1941 年,贵阳医学院毕业后,查树兰进入贵阳中央医院工作。


        抗战胜利后,查树兰举家随贵阳中央医院迁移广州。在广州中央医院 (广东省人民医院前身,以下简称“省医”)工作期间,他被派往美国进修胸外科。学有所成后,他婉拒尊师好友心意,毅然在新中国黎明前的曙光中返回广州。


        新中国成立后,查树兰历任省医外科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副院长、院长,兼任过光华医学院、岭南医学院、中山医学院教授,广州铁路医院的外科顾问,广东省卫生干部进修学院外科主任、教务长,广东省医学科学院胸腔疾病研究所所长,先后担任过中华医学会理事会理事,中华医学会胸科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副会长,广东省人大代表。


查树兰.jpg


        1952 年,他成功仿制磨浆机,创造组织浆注射法治疗痔疮。

        1954 年,他率先开展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

        1955 年,他施行第一例二尖瓣闭式扩张术。

        1956 年,他在苏联专家指导下成功开展省内第一例心脏二尖瓣分离术。

        1956 年,他率胸外科手术队赴湖南开展胸外科手术工作,被湖南省政府授予一等功。

        1957 年,他成功应用国产人工心肺机进行动物体外循环试验和心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

        1964 年,他主刀的第一例深低温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获得成功。


        查树兰对医学的贡献,使他获荣誉无数,实至名归。


        他先后被华南直属机关评为二等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被湖南省政府授予一等功,是广东省卫生厅一等先进工作者,省文教战线先进工作者。


        创新,一直是查树兰对医术的追求;善于创新,一直是大家对查树兰的评价。


        20 世纪 40 年代,查树兰独创出注射疗法治痔疮。后来,他又仿制磨浆机,创造出组织浆注射法。虽是“屁大的事”,摆不上桌面,却让长期受折磨的近万个患者实实在在得到了舒畅。


        查树兰的创新手段不但有深度,而且有宽度,各个领域都有建树。有人说,查树兰是个铜匠,什么锅都能补。的确如此。如在先天性心脏病法洛氏四联症治疗方面,在甲亢治疗方面,在隐睾手术方面,在半肩关节置换手术和半骨盆截肢手术方面,他样样精、科科通,都有较大的创新和改进,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20 世纪 50 年代,查树兰将研究重点放在胸腔疾病方面。他率先采用塑料球胸膜外填充治疗肺结核病,填补了国内医疗一项空白。随后,他又向心脏疾病发起冲锋,率先开展了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心脏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在苏联专家指导下,成功完成广东省首例心脏二尖瓣分离手术。为解决手术中器械缺乏问题,查树兰还自行设计制造了二尖瓣扩张器、肋骨扩张器和肋骨切除器。难怪有人说,遇见查树兰,已是荣幸;若得他亲自诊疗,那是三生幸运!


        广雅中学有名学生周某就是一颗幸运星。她患的是先天性动脉导管闭锁不全症,需开刀把闭锁不全的动脉导管扎住。破胸开膛有危险,风险一大串。一是容易引起心脏循环错乱、神经紊乱;二是容易造成反射性呼吸停止、心脏停搏;三是极易因动脉破裂大流血而亡。


        如此高难度的手术,是连神仙都不敢拍胸脯做成的事,查树兰是凡人,当然也胆怯,何况整个华南片区还没有做过这类手术。查树兰想,假如我是患者,我会渴望得到医生的关怀,让他们给我祛除身体的疼痛;假如我是患者,我会在生命垂危之际,祈求医生救救我。我既是医生,眼睁睁看着青春如此逝去,那是耻辱。他多次潜心研究,认真准备,数次会诊,终令奇迹出现,创造出了一项“华南首例”。


        手术完毕,护理更为重要。查树兰一刻不敢怠慢,亲自推车送回病房,亲自守候诊治,历时两天两夜,直到周某脱离危险。《南方日报》《广州日报》刊文报道,感动无数读者。


        生命本是一场负重前行的旅程,面对这些勇敢与病魔抗争的心脏病患者,查树兰不断钻研、不断探索,与患者同行、与困难齐进,不断帮助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新办法。一年一小步,两年一大步。两年内,查树兰率队成功施行第一例二尖瓣闭式扩张术、第一例心脏二尖瓣分离术。


        20 世纪 60 年代,心脏直视手术是世界新趋势。从全体外循环的初起步,到半体外循环的改进,优点很多,不仅减少了血量,降低了并发症,而且缩短了手术时间,降低了手术风险。然而,横观国内,只有上海等地的少数专家掌握这一门尖端医疗技术。


        省医人对于此事早有耳闻,于是也有所行动。查树兰等外科专家和有关医务人员,学理论,做解剖,找原理。经过六个多月的星辰交替,38 次动物解剖试验,查树兰终于找到了入门,感受到了满满自信心在胸腔中的激越与荡漾。


        查树兰和他的团队没料到,人生中的一个巨大考验和巨大成功会同时降临,拯救了一名二十多岁的小伙子的宝贵生命。曾某,宝安人,患异位肺静脉合并房间隔缺损症。影像显示,他的心房内有一个鸡蛋大小的缺洞。若得不到治疗,生命只余三五年。经过慎重研究,查树兰决定为他施行低温低流量分量灌注半体外循环直视心脏手术。手术当天,负责主刀的查树兰院长一早就回到了医院,与省医有关专家、医务人员汇集一堂,针对曾某的病情,大家制定了周密的手术方案,以及意外时的急救预案。药房、血库、检验科相继完成术前准备,就连电工和锅炉工都参与其中,检查线路,消毒器械,备好了发电机。团结协作的精神,默契配合的行动,

点燃了查树兰的信心,助燃了他的动力。8 点 30 分,手术台前,查树兰勇敢地划下了刀……4 个小时后,手术顺利完成。曾某康复出院了!


        消息像长跑接力赛,人人相传,顿时传遍省内外。


        要知道,此时的广东,成功事例屈指可数。患者的受益与医学专家的认可,更坚定了查树兰连续作战的决心和挑战巅峰的勇气。半年后,查树兰开始着手研究更为先进的深低温体外循环办法。没有经验,外出学习取经;没有仪器,自己动手设计,并联合机械厂制造出一个套筒式血液变温器。


        在档案材料中,有一份当年的剪报,内容是这样写的:被视为闯进人体“禁区”的外科心脏直视手术,最近在本市又有重大进展——广东省人民医院从二月下旬到四月初,接连给 5 个病人 (3 个是 9~12 岁的儿童 ) 做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都获得成功。其中两个成年病人还采用了目前世界上先进的深低温麻醉方法来进行体外循环。这种深低温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的成功,标志着广东省医务人员在攀登心脏直视手术这一尖端科学的高峰中又跃进了一步。


        接受深低温体外循环手术的患者叫黄振章,是一位农民,38 岁,患有心房间隔缺损疾病,经常心跳、气促、无力,爬一层楼都气喘,无法参加劳动,睡觉时心跳更厉害,有时连床板都被连带着微微震动起来。如不施行手术,其结果就是心力衰竭而亡。据档案记载:手术台上,医生在几分钟内将他的体温迅速降至 28 ℃。病人心脏跳动停止达 33 分钟之久,用人工心肺机帮助病人的血液在体外循环达 51 分钟,在一个小时内给病人修补了心房间隔缺损。术后两个小时,病人醒来,血压稳定,脉搏正常。毫无修饰的字句,其背后是一场对抗死亡的战斗与抗争。孙子兵法云: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术前 7 次专门会议,17 次动物解剖实验,反复听取专家学者意见,手术才得以成功,同时标志着省医心脏外科技术已臻成熟。


        查树兰在长期和心脏病作战的过程中意识到防病大于治病的重要性,光靠开刀解决不了问题,必须找出导致心脏疾病的病因和机理,开展综合治疗。他独自或与同事合作撰写论文 9 篇,发表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医学刊物上。在担任外科主任时,他就极为重视基础研究,率先实行外科专业化管理,创立了胸部外科,率胸外科手术队赴湖南省开展胸外科手术。担任副院长后,查树兰更意识到,护卫生命如同打仗,一个人的力量太小,自己的刀法再精再勤,也难以治愈数以万计的心脏病患者。必须培养人才,建成一个强大的医学攻坚梯队,持续不断地对心脏疾病发动攻击,才能形成效应,结出硕果。查树兰决定干!前人没干过,外国人没干过,咱也要干。不干,怎能在心脏疾病治疗上有所进步?! 1958 年,查树兰创建广东省胸腔疾病研究所 (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前身),他任所长,着力培养了禤湘耀、罗征祥等一批青年医生,后都成为心血管疾病的专家。事实证明,几十年来,该所的心血管疾病诊治水平一直名列前茅,部分外科手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正当查树兰施展拳脚、大展宏图的知命之年,“文革”开始了。查树兰被下放至粤北地区干校,远离岗位,身处异乡,孤单只影。秋月夜,迷离情,查树兰并没有消沉。在接受再教育劳动期间,他仍把广大患者的疾病放在心上,仍把他的杏林追求放在心上。有人总以为他是为名图利,其实错了!那是他的思想有追求。只要睁开眼,他总在想医学。


        可以说,他脑海中除了医学,还是医学。他的第一个行动,就是毅然决然利用自己的医术,通过自己的双手,帮助山区人民,为他们看病治疗。据记载,在粤北山区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他抢救和医疗的患者数以百计。这样的人,百姓能不厚爱,农民能不尊敬?


        恢复工作后,面对数年来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的停滞,还有因此而带来的落后与损失,查树兰极为痛心。他以极大的热忱恢复省医建设,积极组织开展心血管技术的国际合作与交流,选派优秀医务工作者赴国外学习进修;扩建病房、增加设备、建设住房,栽树引凤,吸引人才,引进国外专家来院合作手术,从而奠定了广东省心血管疾病外科手术技术在国内的先进地位。


        一袭白衣,一顶白帽,一晃就是三十多年。查树兰无怨无悔地做着他的事,有数不清的大事,唠不完的好事,还有写不完的小事。有人知道,更多人不知道。如同他救治的那名被老虎咬伤的病人,传奇中透出一个哲理:为医者,普度苍生,凭的就是一份仁者之心。


        有一天,外科室抬进来一名昏迷不醒的农民。问其病因得知,当地组织农民上山捉老虎,其中一名农民被老虎咬伤了右腿,患上了气性坏疽。医生马上施行切开引流术和扩创术,但一天下来,未见好转。为了患者的生命,医生决定“丢卒保车”,第二天施行截肢手术。病人是一个壮年农民,若没了一条腿,他怎么生活?


        家庭怎么维持?查树兰当晚得知这事后,马上来到病房,亲自诊断。凭经验,他认为还没有达到完全绝望到要锯腿的地步。查树兰告诫大家,只要认真护理,反复清洗伤口,病人不但性命可保,连大腿都没有问题。在查树兰的坐镇指挥下,经过四天四夜认真清洗护理,同时运用封闭疗法,终于让这位农民从昏迷中慢慢醒来。查树兰认真负责的精神不仅感动了全科,而且对危重及较大手术后如何加强患者护理形成了一种制度。


        1984 年,四月的南方,天空有些阴沉,一阵风卷起省医门前花坛上的一片落叶飞向天空。它暗示,一个生命在一片洁白的映衬下慢慢谢幕。这天上午,查树兰为患者诊疗时突发脑溢血,昏迷倒地,经多方抢救无效逝世,享年 75 岁。


        闭卷沉思,想起一种花,一种寓意勇敢与激情的米兰花,国人管他叫树兰花。


米军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