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首页 > 医院概况 > 省医往事

陈之白:医背椎 塑脊梁

点击数: 审核者:宣传科 发布时间:2022-11-21

版头-2.jpg


        1951 年 4 月,朝鲜战争如火如荼,广州中央医院 (广东省人民医院前身,以下简称“省医”)27 岁的骨科医生陈之白 (1948 年毕业于国立中正医学院)响应党的号召,报名自愿参加抗美援朝救护队,并担任中南手术大队广州第二队副队长。


        人的生命,在炮火笼罩的战地,显得如此无力,轻如鸿毛,但在医者陈之白的眼中,却是那么沉重如山。陈之白一边经受着呼啸炮弹带来的威胁,一边感受着体无完肤的伤员躺在手术台上的痛苦,冒着生命危险抢救一个个从前线下来的伤员,把自己所有的知识和医术全部奉献给了志愿军战士。


        限于时下物质条件和医疗技术,以及战地医院的局限,许多伤员因救治不及时而壮烈牺牲,因缺医少药而留下终身伤残,这都成了陈之白作为战地医生的终生遗憾。目睹眼前这一切,一种情感在陈之白心中油然升起,如果能拥有更高超的医术,如果能制造更好的器械,如果能创建更好的条件,或许就不会有太多的遗憾……人生并没有太多的如果,而如果真能化为果然,唯努力,唯勤奋。陈之白心中更加坚定了救死扶伤、为人民服务的决心。


        在此展示几组荣誉和头衔,可看出陈之白是如何执着报效祖国,坚持为民服务的:陈之白,我国著名骨科和修复重建外科专家,脊柱外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广东省人民医院骨科创始人、终身主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第一、二、三届全国委员;国际外科学会会员、国际骨伤科研究学会研究员、西太平洋骨科学会会员、美国移植外科医师协会会员;荣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科技进步奖 8 项;获得广东省科学大会科研先进工作者、广东省卫生厅记大功表彰、国务院突出贡献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因学术成就斐然,先后获得多家世界名牌大学和医学院颁发的荣誉奖励。


        道无尽头,医无止境。回国后,脱下战服的陈之白马上参加由天津医学院和天津人民医院创办的全国骨科医师进修班,做一名学生,师从方先之教授,开始更为系统的骨科专业学习培训。每每想起,他热泪盈眶,为人民而学习的念想,让他体力充沛,更加充满干劲。若问人生真谛,君答,对祖国的热爱,对事业的追求,对人生的选择。

陈之白.jpg


        1954 年,省医组建骨科,学成而归的陈之白,被托以重任,担当骨科主任。


        陈之白出身于东莞一个富裕家庭,优越的家庭环境,并未养成其阔少作风。相反,良好的家风与教育,让他更早地懂得苦尽甘来的道理。勤奋、刻苦、好学、耐劳,一度成为邻居口中对他的赞美之词。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内物资较为匮乏,重重困难犹如无尽的山路,陈之白的斗志却如脚下的石头,坚强无比。创建骨科专业伊始,面对落后与封闭,陈之白与邝公道、何天骐等一大批老专家一起,成立了一个广东省骨科学术小组。大家强学习、勤实践、重创新,一边学习骨科医疗理论知识,一边开展骨科学术活动,一边在实践中充分运用学习成果。


        脊柱是人体的支柱,它犹如支撑高楼的栋梁。正因负荷之重,让一些人身患残疾,终年承受着“面朝黄土背朝天”般的痛苦,如何才能让他们尽快挺直身体做人?面对人才的缺乏和技术的落后,陈之白发挥自身英语优势,查询英语文献,翻阅医学资料,获取器械图样。陈之白对新技术非常敏感,他利用出国参加会议、开展学术讨论之机,肩扛手拎地从国外带回来一些医疗器械样本,加以仿造和改进后用于临床。有一次,他在一本墨西哥医学杂志中看到肢体不等长矫正术方面的介绍,马上着手研究起来,生怕延迟一分钟,就会少救一个人。成功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不久之后,下肢延长这一创新性骨科手术,在省医骨科圆满完成临床实践。


        为了让更多的脊柱患者减少痛苦,恢复健康,挺直脊梁做人,陈之白拓宽思维,做起了“商人”。他与广州一家工厂开展合作,制成一个简单便利的脊柱撑开棒,并成功实施于患者。此举功成,陈之白被人尊称“陈老板”不算,还有一顶响当当的桂冠:全国实施脊柱侧凸矫治手术第一人。之后不久,他又与科里同事一起,研制出一款国产化绞链式人工全膝关节,并成功应用于临床。难怪先生的学生谈及其印象,称陈之白是“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精神的种子一朝生根发芽,就有顶破巨石细缝的力量。骨科步入轨道后,陈之白觉得还有许多事要做,还有许多事还能做到更好。在陈之白的带领下,省医骨科战果辉煌,连创佳绩,绞链式螺旋撑杆石膏矫治脊柱侧凸、腰椎截骨术矫治强直性驼背畸形、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术及植骨融合、肩胛胸廓间截肢术治疗上肢高位恶性肿瘤、全鼻及全上唇同时缺损的手术治疗、邻指缺损的掌骨及其周围的软组织游离移植再造拇指等一系列复杂手术,在省医一一宣告成功。有一位因风湿卧床八年的年轻患者,千里迢迢慕名而来,陈之白帮他做了四个大关节转换手术,患者不仅能坐、能站、能走,还恢复了自理生活的能力。


        20 世纪 80 年代,科学的春天沐浴着华夏大地,到处春光明媚。年近六旬的陈之白和进入改革开放的中国,一道快马加鞭追赶着世界前行的步伐。1980 年,陈之白首次自主研制了简便的 Harington 撑开棒施行后路脊柱侧凸矫治手术;率先与香港大学骨科学系合作开展前路 Dwyer 手术,并在全国第一届骨科学术会议上做有关器械内固定矫治脊柱侧凸的报告;在菲律宾马尼拉首次做有关用胸椎牙生菌病合并截瘫报告。这既是亚洲第一例手术,更是亚洲第一份报告。1982 年,应用颅环骨盆牵引术矫治严重的颈胸椎侧凸获得成功,并在次年广东省外科学术会议上进行了宣读,令人振奋。


        一路走来,陈之白如鱼得水,如牛得草。他废寝忘食地带领科室人员向前挺进,创新劲头势如破竹,先后自主创新研制出铰链式全膝人工关节、单侧纵轴动力外固定支架等多款器材,并成功运用于临床,因创新而获得褒奖,因创新而填补空白,因创新而扩大成果,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为加强省医的国际交往,进一步提高科内专业技术水平,促进我国骨科专业与国际水平的接轨,陈之白凭借深厚的学术素养和流利的英语交流能力,负责接待过五十多批国外来访的外科、骨科专家或医院管理特使,为广东省医学界与国外学术界的深度交流开创了良好局面。他还不辞劳苦,主动出击,多次前往美国、英国、法国、印度等十多个国家参加学术会议和讲学。


        虽事业有成,成绩显著,陈之白却十分低调,甚至在家人面前都守口如瓶,只谈学习,不谈功绩。他儿子陈立全整理父亲遗物时才得知父亲在骨科领域所做的贡献。几十年来,他不仅带头读书学习,还坚持著文立字做学问,与科内弟子和同仁密切合作,在《中华外科》《中华骨科》《中国脊柱脊髓》《广东医学》《西太平洋骨科》等学科重点杂志上,发表有关腰椎间盘突出症前路与后路手术的比较、脊柱侧凸的矫正、脊椎肿瘤栓塞和手术切除内固定、腰椎滑脱症术式评价、Zielke 前路手术矫治腰椎旋转畸形等论文近百篇。由他 (副)主编的《现代外科治疗学》《现代骨科手术学》出版发行至今。即使到了晚年,陈之白依然坚持写作、做报告,坚持每周参加骨科总查房、专家门诊、院内外会诊、科研成果鉴定、各医学院校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的论文答辩、各种学术会议。


        一批批懵懂学子在陈之白的言传身教下,立志岐伯,发愤图强,茁壮成长。历数陈之白六十多载从医路,医届一致认为,陈之白是我国脊柱外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是为数不多活跃在医、教、研第一线的骨科著名老专家之一,对大外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几十年来,他先后培训骨科医生 200 多名,开办骨科新技术培训班十余期。他所领导的骨科是华南地区在脊柱外科方面最具影响力的专科之一,还被评为广东省“五个一科教兴医工程”重点专科。科内轮流派出中青年骨干到美国、英国、瑞士等有名的医院进修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跟踪国际先进技术,开展了 CD Horizon 、USS 、TSRH 、ISOLA 、腰椎间盘的微创手术、椎体间的融合器植骨手术、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颈椎的减压和内固定器械的改进等。


        然而,这些被他人认为了不起的成就和经历,在陈之白本人看来,却只是应该做的事。2012 年 11 月 1 日,陈之白安详离去,享年 88 岁。纵观陈之白的一生,在救死扶伤这个神圣的事业中,陈之白做出了一个个骄人的成就,谱写了一篇绚丽的华章。他所取得的荣誉,如同星星般闪光耀眼,让我们看到了他生命所焕发出来的耀眼光彩。他所做出的贡献,融进了中国医疗卫生事业这条汹涌澎湃的历史长河,


        让我们看到了一朵绚丽的浪花,在奔腾的水面上跳跃、绽放!


米军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