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首页 > 医院概况 > 省医往事

廖新波:医院管理革新的开路先锋

点击数: 审核者:宣传科 发布时间:2022-11-23

版头-2.jpg


        如今的人们,如果需要到医院看病或检查的话,无须到医院去排队挂号,使用手机或电脑便可以在网上挂号,包括选择医生、预约就诊时段。如今的医生,给病人看病无须再提笔书录,电脑输入输出的病历和处方,比手写的龙飞凤舞要清晰严整,避免了歧义或辨认的踌躇,而且和配药、治疗、收费等局域网联网,也就提高了诊治的整体效率。


        1996年以前,无论是病人还是医生,以上的便利和效率,也许在梦境里都未曾出现过。它得以成为现实,与一个人有关,他叫廖新波。


        在广东省的卫生系统和政界,廖新波这个名字,先后与广东省人民医院(以下简称“省医”)办公室主任、院长助理、副院长、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的职务相连。社会上,更多的人却熟知他的网名“波子哥 - 廖新波”。这个网名的微博,粉丝多达368万,其新浪博客的访问量超过1700万。人们在他的微博和博客文章里,知道了不少医界动向,获取了许多卫生保健的新观念新知识,却未必有多少人知道,在起始于 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省医的整体改造和管理改革中,他是走在潮头的开路先锋。


        1993年5月的一天,一个越洋电话让身在美国的廖新波心泛涟漪。来电者是新任广东省人民医院院长林曙光。他告诉廖新波,省医正谋划大打一场翻身仗,要把一个破旧的医院改造成现代化的医院,正急待招揽各类人才。他诚邀廖新波加入战斗方阵:“你回来吧,帮帮我,为省医的发展一起努力。”


        放下电话,廖新波的思绪回到了在省医时的日日夜夜,仓库改建成的医院诊疗楼,楼顶平台上加盖的铁皮屋,一幕幕浮现眼前。他 1982年从医科大学毕业进入省医工作,那排铁皮屋,就是他和许多年轻医生的栖身之所。来美国之前,他在省医工作了将近10年,任病理科医生,从医师到副主任医师。当时的省医,感觉就如那排简易铁皮屋一样,房舍矮狭老旧,病区设施简陋,医疗设备相对落后。虽然挂着省级医院的招牌,整体实力和广州城里其他几间院校医院和部队医院相比,连平起平坐都说不上。省医的领导,有心提升省医的地位,他们深知人才对医院发展的价值,很看重本院人才的培养,大力支持本院医护人员求学深造。年轻一代医生不甘于现状的大有人在,他们主动呼应,出国留学一时成潮。廖新波就是在这样的背景、这样的氛围里,于 1991年7月考取了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自费留学资格。


        林曙光和廖新波在省医可谓一对志趣相投的好友。他们都爱好运动和下象棋。


        他们相识之时,林曙光在心血管病研究所临床,同时进行药理研究,廖新波所在的病理科和林曙光开展研究的药理室仅一墙之隔。楼前空地上摆放着一张乒乓球桌,下班后,两人白大褂一脱,便在这里腾跳挥拍对攻一番。兴致来了,也会到楼旁树下石桌摆开棋阵,车马炮杀个天昏地暗不知返家。有一回,廖新波“杀”得性起,竟把到幼儿园接女儿之事给耽搁了。


        当时的林曙光已经有过在美国著名大学留学的经历,在学术上颇有建树,比廖新波“进步”,1985年就担任了省医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在廖新波出国留学之前,林曙光已是省医副院长。他们的志趣相投,当然绝对不会仅在球桌与棋盘之间,期盼省医进步,谈论对省医进步之策的想法,是他们经常提起的话题。那个时代的年轻知识分子,都有一种改变国家落后面貌,体现人生价值的理想追求,廖新波决心出国留学的一个主要想法,就是学习、吸收国外的医学先进理念,为国家医疗事业的发展和个人的进步加力。


        因为有过知心的相交和相同的抱负,林曙光任院长的事刚确定,他便想起了远在万里之外的廖新波。“该不该回去?回去可以干些什么?”廖新波在思忖,他并非没有踌躇。出国之前,他已经站在专业发展的一个台阶上——有幸被作为医院的第三梯队专家来培养,跟从著名病理专家区德尧从事病理学研究。而林曙光一个电话接一个电话地邀他回去的主要用意,是希望他在行政管理岗位上协助自己全面改变省医的面貌。经过一番思量,当年 7 月,廖新波回到了省医,担任院办公室副主任。“有位才有为”,廖新波理解林曙光的用意,他更知道“有为才有位”的道理,他直率地向林曙光表示:我先干 3 个月,若我自己觉得不适应,就回病理室去。如果你认为我干得不好,也可以把我“炒”掉。结果是,他既没有回到病理室,也没有被“炒”掉,而是在 9 个月后被委以院长助理职务,从此在医疗卫生管理的崎岖山路一往无前,越壑攀峰。


        医院的老人们都记得廖新波当年意气风发的工作形象:手持院里当时唯一的砖头般厚重的“大哥大”,活跃在医院的科室、病区、后勤部门等各个工作区域,奔走在上级管理部门与同行单位之间。时间在无声地过去,省医的面貌在悄然改变。


        2000年,新的25层医疗综合大楼(亦称主体楼)落成启用。之后,省医的业务量连续8年居全国同级医院第一位,成为当时全国最著名的省级医院,进入全国医院50强排行榜。2003年的抗“非典”战斗,省医作为广东省重点抗疫医院,创造收治病人无一例死亡、本院人员无一人感染的“双零”纪录,显示了其医疗技术和管理水平的非同一般。


        一所医院综合实力的提升,当然不是新大楼取代旧病房那么简单,正如一支军队的强悍战斗力是由勇武的将士、先进的武器和高效率的指挥系统所支撑的一样,一所好医院,必然是好医生、先进的医疗设施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的综合构成。林曙光带领的省医领导班子,正是抓住这些核心部位发力,让省医脱胎换骨成为国内同行中一流。从院长助理到副院长,作为林曙光多名助手中的一员,廖新波的主要贡献,是构建和发展了省医的现代化管理体系,使之成为引领和推动省医全面发展的强劲软实力。1999年廖新波担任副院长以后,省医的行政管理上了一个新台阶。


        他自己则说,这是走在前人铺的路上进入现代化管理新阶段的一个转折点。2000年后医院管理信息化建设取得的多项全国第一,像标志性的亮光在新台阶上闪烁——推出全国医院首台自助挂号机,给病人提供了一种高效率的挂号方式;在全国医院率先建立网络预约挂号系统,把挂号从医院延伸到社会;设立全国首个医院门诊候诊呼叫系统,方便了病人就诊;在全国医院中首创独立医生工作室,给病人提供个性化精准医疗服务。


        对外,信息化建设给社会提供了优质服务;对内,给医院领导层的决策和医院行政管理添上一对民主的翅膀。身兼医院工会主席的廖新波主导,利用网络建立“永不落幕的职代会”,在全国医院开网上民主管理先河。医院员工可以在这里匿名无拘束地对医院各方面工作“指指点点”,提供建议,林曙光院长亲自在网上回复意见,和员工交流沟通。这个网上民主平台,成为省医向现代化先进医疗机构推进的助力器。


        从决心跟从林曙光院长效力省医的现代化改造始,廖新波心里就有一种创新的理念:要给省医的改造赋予新元素、新技术、新服务。为实现心中所追求的新,他努力学习行政管理的新知识、新观念。有胸怀与远见的省医领导层,给他提供了参加各种行政管理的培训和学习机会。他报读了中山大学岭南学院高级医院管理班(H-EMBA)、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MBA班,分别获得管理学硕士学位。边干边学,边学边干,在学与干中出成效。在信息化建设开启之前,廖新波参与和主导的医院行政管理工作已新招迭出,亮点频频。


廖新波.jpg


        把企业标识理念运用到医院文化建设中,省医拥有了代表自身形象,象征本院精神特色的院徽。这个院徽,是廖新波与院党委周副书记一起组织设计和确定的。


        编写院歌作为医院文化建设的一个内容,也在廖新波和周副书记的组织下完成。院徽和院歌以视觉与听觉的冲击力,对外向社会宣示省医的软实力,对内感召本院员工,培育和凝聚软实力。


        作为一个向社会公众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专门机构,医院软实力的核心体现就是医疗服务的质量。廖新波把现代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引进运用到医院管理者中,组织本院行政管理部门的人员,学习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和方式方法,在省医推行全面质量控制TQC,通过ISO 国际品质认证,提升服务质量。他提出,医院每一个员工都必须树立服务意识,渗透到工作中,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他认为,仪表、礼仪、语言和服务意识一样,都是构成优质服务的要件。他立规树例,建立规范化管理制度,以示范性活动推动服务质量的提高。组织编写省人民医院行为规范,写出《医院前线服务》一书,作为指引性的行为准则在工作中刚性执行。这本书的一些内容,后来成为卫生部制定一些政策的指引,有的作为一些专项行动的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开展和推广。2006年,卫生部在全国医院开展优质服务月活动,这个活动的思路、目的、意义、形式、内容和方法,早在2000年就在这本书里提出了。


        一种叫作“五常法”的技术规程的引进和应用,使省医护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大大提升。经历过省医整体改造那个年代的老护士们都知道,内容为“常组织、常整顿、常清洁、常规范、常自律”的“五常法”,是创造和维护良好工作环境的有效技术,应用到临床护理工作中,整个病区的环境氛围感觉焕然一新,护理工作变得更加严谨、精细、周到,干净利索,井井有条。廖新波是从香港引进这项技术规程的倡导者和推进者。他亲自给护士们上课推介讲解“五常法”,组织试点,树立样板,在全院铺开执行。


        《健康报》曾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过一篇报道,名曰《没有围墙的医院》,说的是广东省人民医院真心实意为公众服务的事。廖新波说,这里的“围墙”不是指可触摸的物理的围墙,是看不见却可以感觉到的心理围墙。医院和医学大门外的社会公众之间,因为知识的不对等、信息的不对称,确实有一道医学专业的墙相隔。


        但是,医护人员和病人及公众,不应该有心理的隔阂;医院和医护人员,应该给他们尽心、贴心、暖心的服务,才不负“救死扶伤”使命之神圣,“医者仁心”之职业美誉;医者和患者之间,才可以去掉可能存在的心理围墙。


        省医主体楼启用之后,本院各种医疗资源相对集中,各病科、各诊疗室和各功能单位也做了新的布局。求医人群汇聚于同一座楼,显得相当拥挤,病人要寻找就诊的科室或功能部门也感觉不便。怎样尽快疏散病人,避免病人高度聚集?怎样方便病人找到就诊的目的诊室或部门,减少他们兜来转去的麻烦?情况和问题,廖新波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也想到了。新大楼设立了可供密集人群流水上落的手扶电梯,这样的设施为全国医院首例。设立导诊服务,为求医者引路解惑。此举得到本院离退休医护人员的积极响应,踊跃参与,导诊服务延续至今,成为省医一抹服务亮色。继手扶电梯率先设置,又开通了院区内载人电瓶车,方便病人和病人家属在院内周转。在惠福西门诊部设立接诊专车,免费接送就诊病人。


        人才培养和选拔制度的改革,对外关系的加强和拓展,是省医获得整体长足进步两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林曙光把握全局,运筹帷幄,开明决断;廖新波出谋划策,敏思厉行,工作活跃于内外各种场合。在他的参与下,省医在全国率先开拓港澳合作关系,派出专家给澳门某医院以技术支持,给香港新华分社委派常驻医生。和先进国家的医疗机构建立交流互助关系,如美国的麻省总医院病理科等。对外合作渠道的开拓,给省医带来实质性的收获。屹立于省医院区内的伟伦影像楼,是香港社会贤达利国伟夫妇所赠建,这一赠予,为省医内窥镜诊断业务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与国外先进医疗机构的交流合作,让省医拓宽了外送人才学习、培训的通道。后来成为大外科主任、副院长的区金锐,乳腺科主任廖宁,都是对外交流的受惠者,他们先后分别到德国和法国进修学习,回来后成长为各自医学领域的著名专家,省医的专业台柱。


        人才的成长需要有一定的上升通道,传统的台阶式提拔方式却未必能让一些适用人才的上升通畅,也未必能让所需岗位迅捷选拔到适用人才。省医现有一套人才竞争上岗的制度,首倡者和首行者都是廖新波。首议就得到林曙光院长和领导班子全体赞同,首次将办公室主任、医教处处长、整形科和泌尿科主任四个职位列入竞争上岗的范畴。


        改革总会动到一些人的“奶酪”。首次进行竞选的办公室主任职位,原先是廖新波兼任的,拿出来竞选就等于他少了一个兼职,在一些人看来,这是被拿走了一份利益。可廖新波却主动退掉这个兼职,把它拿出来竞选。


        改革总会有阻力,阻力有的来自一些人的不适应。起初推行数字化诊疗,使用电脑输入输出病历和处方,要求 40岁以下医务人员一个月内学会操作,40岁以上的,3个月到半年学会操作。有一位老主任医师声明不会用,廖新波亲自跑到他的诊室,和他聊信息化的好处,述说在诊治中使用电脑的便捷,当面让这位老医生的学生帮他将处方输入电脑,以促他主动学习电脑操作。如果不是有刚性的推行和柔性的细致处置,诊治的信息化建设未必能完成得那么顺畅。


        2004 年2月,廖新波担任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把革新者的形象和业绩留给了省医,在更高的层次充当革新先锋的角色,继续着医疗卫生管理工作的创新。

 

陆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