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首页 > 新闻中心 > 医技前沿

心内科成功实施心脏收缩力调节器植入术 为心衰治疗增添新术式

点击数: 审核者:宣传科 作者:魏薇 发布时间:2024-02-01


        2024年1月17日,我院心内科成功完成我院首例心脏收缩力调节器(CCM)联合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置入术。标志着我院在重症慢性心力衰竭治疗领域的一次突破,是心血管内科诊疗能力提升、学科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也为慢性心衰患者带来“心”动力和“心”希望。


        55岁的邓先生(化名),活动后气促10余年,被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房颤、心力衰竭”。近期,邓先生心衰加重,轻微活动即心慌气短,双下肢浮肿,不能平卧,不能自理,反复在当地住院治疗未见好转,于是慕名从省外赶来我院求医,通过心内科刘烈主任门诊收入心内二科。入院后心脏彩超:全心扩大,其中左室巨大,舒张末内径达80mm,左室射血分数仅25%;心电监护看到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自身QRS波群宽度仅98 ms,不适合置入心室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CRTD)。如此终末期心力衰竭,按既往方法只能等待心脏移植。

20240130-8.jpg


20240130-9.jpg


        心内二科方咸宏主任、魏薇主任邀请吴书林教授和荆志成主任等参加疑难病例讨论,专家们对临床资料全面评估后,决定先予钙增敏剂“左西孟旦”改善心功能,然后实施心脏收缩力调节器植入术,在不增加心脏负担的情况下增强心肌收缩力,缓解心衰症状,延长生存期。由于此患者基础心功能差,有指征同步置入心律转复除颤器以预防恶性心律失常导致心源性猝死。经与邓先生及家属充分沟通,他们表示对我院心血管内科充分信任,将积极配合治疗,期待两个介入手术成功。


        心脏收缩力调节器植入术联合心律转复除颤器置入术有一定的难度,一方面技术上需要保证心脏收缩力调节器两根电极间距大于2cm,并保证心脏收缩力调节器和心律转复除颤器电极彼此间距不能小于3cm,才能确保两者正常感知与起搏,避免相互信号干扰。另一方面,患者心功能差,为实现术中长时间平卧耐受两个器械植入的过程,需要在术前尽可能调整好心功能。经过2周余最佳药物治疗后,邓先生心衰症状明显缓解,特别是对左西孟旦反应良好,预示着心脏收缩力调节器置入可能会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20240130-6.jpg


        1月17日,荆志成主任来到手术室指导,方咸宏主任、魏薇主任凭借着精湛的手术技艺,先后在右心室心尖安放一根除颤电极、在右室间隔安放两根主动起搏电极。通过交叉感知测试,三根电极均正常工作且彼此无干扰。术后心脏收缩力调节器脉冲钉稳定发送,邓先生自觉症状逐日改善,术后一周基本恢复生活自理,可独自在病区散步。治疗前后的巨大反差,令邓先生一家很是喜悦,对心内科团队的救治十分感激,一连写了好几封感谢信。

20240130-5.jpg


        心脏收缩力调节器置入术主要适用于窄QRS波群(<130 ms)、左室射血分数在25%-45%、室间隔与心尖部纤维化不重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既往临床已广为应用的心室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置入术一般只服务于自身QRS波群宽的患者,在心脏收缩力调节器植入术开创之前,窄QRS波群的终末期慢性心衰患者除了心脏移植之外,几乎没有好的办法。心脏收缩力调节器置入术就是针对这部分患者的一种独创疗法,补充了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术所不能,是继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术应用长达20余年之后心衰治疗领域的一大创举。并且,与常规起搏器不同,手术所用的心脏收缩力调节器含体外充电器并可以一并交给患者,可自行充电,长期持续提供治疗,没电了也不需要接受更换手术。


        慢性心衰患者群体很大,我院心血管内科成功开展同步心脏收缩力调节器植入术联合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术这项新技术,标志着我院在终末期心衰诊疗能力领域上了一个新台阶,为这类疑难危重患者带来获得“心生”的希望。

 

魏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