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首页 > 医院概况 > 省医往事

罗征祥:杏林征途三部曲

点击数: 审核者:宣传科 发布时间:2022-11-21

版头-2.jpg


        上下七十年,打开省医史,艰难曲折在青史上如此写实。一行行闪耀的文字如同一道霞光,令人精神为之一振。当书卷中一个名字跃入眼帘,如同阳光下的一颗露珠,熠熠生辉。细细阅读,不难察觉,他在中国心血管病治疗领域,从理论创新到实践方面的突破,为省医发展增添了一页划时代的篇章——他就是中国著名心血管外科专家、医学博士罗征祥教授。


        罗征祥教授所取得的一组组荣誉灿若星霞:曾任广东省人民医院院长、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胸心外科学会副会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外科学会会员,以及第四、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他成功组织开展心脏瓣膜替换术、冠状动脉搭桥术和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他成功主持研制国内首创的广东Ⅰ、Ⅱ型生物心脏瓣膜和左心室辅助循环器,并以他的姓氏冠名为罗叶泵。


罗征祥.jpg


        从少时崇医到长大择医,从立足岗位习医到立志终身献医,从执着无悔行医到努力创新医学,罗征祥从医的轨迹清晰可见。在省医前行的每一个脚印里,都能挖掘出他那生辉的闪亮点;在省医发展的每一个关键点,都能看到他那坚定向前的背影。拂去斑驳的色彩,透过闪耀的光环,不难看懂、读懂罗征祥的人生轨迹。那经历,那过程,分明是一曲激昂雄壮的三部曲,汹涌澎湃,气势磅礴。这一旋律,是罗征祥用他的心血、汗水与情感,在他人生历程上一点点谱写而成。


少立志,从医救人勇闯禁区


        罗征祥出身于番禺一个富裕家庭。青少年时他却有违父亲从商承业之念,考取了岭南大学土木工程系。经过几年不断调剂,他又选择了门槛高、淘汰率高、唯品学兼优者方能进入的四川华西大学医学院。1953年,罗征祥毕业分配到省医工作。


        进入省医,他又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此时医学领域里最为艰难、最为复杂的专业——心胸外科。


        在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心脏外科少人涉足,不仅专业技术有难度,而且还有众多的不解与怀疑。挨批评、做检查,成为心脏病科许多医生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唯转行转业方可“脱离苦海”。广东省胸腔疾病研究所刚成立,蹒跚起步,又遇“文革”,一心追随医学的罗征祥更是首当其冲,排山倒海的批评与教育让他感受到了莫名苦痛。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罗征祥并未因此而停顿,他决心在心血管领域闯下去,为数以万计的心脏病患者踏出一条新路来!接触众多病例后,他更加坚信心中的执着理念,心血管疾病并非少见病、富人病,而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重病大病,且病理十分复杂,稍不小心,患者便失去生命。事实证明,罗征祥在这一领域的探索与研究,为挽救无数中国人的生命立下了汗马功劳。


        为了探索如何在临床中取得实效,罗征祥不畏艰难,继续向前。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解剖极其复杂。一个看似简单的大血管,若有不慎,一旦破裂,鲜血喷涌,触目惊心。罗征祥一头扎进浩如烟海的图书馆,以摸清心脏基本结构为新起点,以发生病症起因为突破口,从手术最基本的止血练起,在心脏外科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天气酷热炎炎,没有风扇,闷热的手术室内,汗流浃背,他没有喊一声苦。外出取经学习,走过冬与夏,吃过“闭门羹”,他没有说一次难。住在大通铺,蚊叮虫咬,他没有说一声累。多少次无影灯下,他气定神闲,一按、一压、一捏,大弯针缝合创面手术。多少次手术台上,他目不转睛,一针一线,一来一回,分分秒秒,不紧不慢,精雕细琢修理人体中的发动机。


        机遇的来临得益于多年的坚持,每一次机遇转折都是他的一次历练升华。经过不懈探索,大门终于向罗征祥这位永不服输的突破者缓缓打开。有一天,北京来电告知海军某领导心脏有疾,需前往北京会诊。在北京、上海两位顶尖专家无能为力的叹息声中,年轻气盛的罗征祥却点点头,告知:可以手术。话语虽短,却如同惊雷。此非挑战权威、抢占风头,而是一种自信,一种远见,一种坚定。昨日之事也非这么轻松。一刀决胜,声名鹊起。随着名气渐大,压力也随之上升。每一台手术都是新开始,唯心不能放松。就这样,顶着巨大的精神压力,罗征祥向我们一步步走来,让我们认识了这位造诣深厚的心血管病学外科专家。


        1971年11月,周恩来总理陪同越南总理范文同来省医考察。在现场观看几台手术后,周总理对省医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忆往昔峥嵘岁月,罗征祥饱经风霜,深受敬重!


中奋发,杏林之路屡创佳绩


        阿根廷不仅是探戈之源,足球之乡,还是世界医务界公认的“冠脉搭桥之父”法瓦洛罗的祖国。心脏搭桥术又称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治疗冠心病的最有效方法,不仅能改善心肌供血,缓解心绞痛症状,还能改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寿命。为进一步推动中阿双方医药卫生领域的友好合作,促进我国心脏学科的进步,1973年11月,阿根廷卫生部长利奥塔率团访华。在省医,利奥塔带领同行的麻醉师及手术护士布诺女士做了一例心脏搭桥手术,边观摩示范,边传授技术,让省医人看到了阿根廷医生妙手回春的精湛技术。在省医,罗征祥带领小组人员,同样演示了一例心脏手术。准确无误的手法,干净利落的刀功,让阿根廷同行也看到了省医人不甘落后、敢于进取的拼搏精神。


        此刻,省医人并未知晓,利奥塔教授此行还有一个重要任务,那就是遵照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指示,选派中国北京、上海、广州三地专家到阿根廷交流学习心血管疾病的诊治技术。利奥塔一行现场观看了解中国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治情况,最终由国家卫生部指定由广东省人民医院和中山医学院附属一院选派人员到阿根廷学习治疗心血管疾病技术。


        1974年3月,以罗征祥为团长、禤湘耀为书记的广东省七人心血管病专家小组成立。在国内,手术室是罗征祥人生拼搏的战场,他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例手术,孜孜不倦研究每一个病例;在国外,图书馆是罗征祥杏林成长的营养,他如饥似渴消化着心血管领域的新知识、新理念、新技能。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成为罗征祥在杏林路上勇攀世界高峰的代名词。


        拳拳报国心、悠悠赤子情。回国后的罗征祥踌躇满志,胸怀远大目标。他克服重重困难,极力开展各项心血管病治疗新业务,决心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报答省医对自己的栽培。凡被人仰视或赞叹者皆始于积累。积累,是一种坚持,遇万千苦难仍不改其志。于是,奇迹不断在面前出现。


        1975年,省医成功实施国内首例主动脉瓣人工瓣膜置换术。同年,省医成功实施国内首例小儿人工瓣膜置换术。南方地区风湿热、风湿性心脏病流行,对于需要瓣膜置换的病人来说,进口心脏瓣膜太贵,没有几个病人消费得起。罗征祥心系病人,他与同事一起,创建一家人工心脏生物瓣膜研制室,成立一家生物制品公司,目标只有一个,研发制造出中国人自己的心脏瓣膜。1977年,广东Ⅰ、Ⅱ型生物心脏瓣膜和左心室辅助循环器罗叶泵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医学的一项新突破。


        罗征祥不仅心脏手术做得漂亮,远近闻名,能在讲坛上准确阐述自己的观点,而且研究理念颇有建树,理论功底十分扎实。他先后发表论文一百多篇,参加撰写专著十多部,获得国家科学大会奖、国家部委联合颁发的“七五”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国家科技进步奖、部省级科技成果及科技进步奖共计 21 项。


        如何让更多的患者受益?如何减少病人的等待时间?如何让医护人员得到进步?此刻罗征祥的脑海深处已意识到一种紧迫。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此刻的省医,必须建立一家集临床、科研、教学、预防、培养、业务于一身的心血管病研究所,培养专科医生,传授专业技术,研究新的学术,始终走在心血管病学的前列,造福患者,惠及民生。


        1978年8月7日,省医人不会忘记,广东省胸腔疾病研究所更名升格为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与北京、上海成为卫生部全国重点加强建设的三个心血管病研究所之一。六年后,摆放在罗征祥脑海中的一步棋,终于又落在省医发展这个大棋盘上:霍英东心脏中心大楼正式建成开业。文化俨如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一座建筑,就是一段文化的记忆。谈及往事,罗征祥感慨万分,“绝不给他丢脸”成为罗征祥事必躬亲的理由:研究中心规划、聘请建筑专家、勘察施工现场……我们可以形象地说,霍英东心脏中心就是罗征祥让省医文化服务病人理念渗透到事业发展脉络、融入群众精神生活的一个实物载体。仁心仁术,熠熠生辉。时至今日,霍英东心脏中心已成功升级为世界卫生组织指定的国内三个心血管病研究培训合作中心之一。


        中国心胸外科杰出贡献奖,重如泰山,颁给罗征祥教授,实至名归!


老有为,初心不改大爱无疆


        六十多年行医路,罗征祥认真学习理论,刻苦钻研技术,以精湛的医术为病人服务,以热诚的爱心为患者服务。在大家的心目中,他不仅仅是一位好医生、医者大家,还是一位人见人赞的仁心大好人。


        在阿根廷学习考察期间,每人每月能获得阿根廷政府给予的一些工资,供自由支配。罗征祥等七人却将这些钱悉数交给中国大使馆代为保存。回国后,他们把结存的几万美元全部交给了卫生部,每人仅花费 35 美元,为个人购得一个苹果、一块手表,作为在阿工作期间的纪念。为了区区 35 美元,还是自己的薪水,他们竟召开党小组全会进行表决。先公后私,无私奉献,寸心如水,天地可鉴!


        “文革”期间,罗征祥因“思想觉悟不高”被下放到肇庆农村改造。有一天,他赶去怀集某镇急诊。经确认,一名“人民武装干部”得了严重的坏死性胆囊炎。


        转县医院?病人经不起山路颠簸,很可能死于路途。动手术?手套一对,麻醉药十五毫升每二十分钟的用量,生理盐水二瓶,无从输血。若处理不当,很可能死于手术台。在他人看来,冒险去救,若有不测,那就是阶级“报复”。在罗征祥看来,医生的职责就是治病救人。这是本职,更是天职。“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身惜命。”此刻的罗征祥,压力更多来自于手术能否挽回患者生命,并非他罗征祥个人的前途命运。只许成功,不能失败……纪实文学《山区的雄鹰》能给我们了解认识罗征祥一个很好的视角。


        风华正茂,罗征祥是那个吃苦耐劳、一门心思搞科研的小伙子;耄耋之年,他仍然活跃在传播心血管医学的一线,全情投入,不知疲倦。罗教授的名气越来越大,观摩他手术的同行不计其数。罗教授总是将自己的技术倾囊相授,有时还边手术边讲解,告知操作要领,点明注意事项。观摩者受益匪浅,赞誉声不绝于耳。


        2004 年的一天,当罗征祥教授信步走出手术室,许多人并不知晓,他已经78岁高龄……如此满怀激情,如此时不我待,令人忍不住唱起那首《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开心”之人真开心!坐在人们面前的罗征祥,声如洪钟,面若阳光。淡然外表下的内心,人们似乎触碰不到多少。观其容,听其语,你也许读不出他那跌宕起伏的人生,看不出他那温暖笑容中的历史沧桑,但你一定不要忽略,他那双创造无数辉煌奇迹的巧手,缩短了我国心胸外科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你一定也不要淡忘,他那颗坚持为民服务的初心,大爱无疆,赢得无数病人及同行发自内心的尊重。


米军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