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首页 > 医院概况 > 省医往事

林曙光:齐头并进双丰收

点击数: 审核者:宣传科 发布时间:2022-11-22

版头-2.jpg


        1993年5月,担任广东省人民医院(以下简称“省医”)副院长的林曙光正式就任省医第十任院长。不惑之年,对于一个男人而言,意味着成熟,更意味着稳重,阅历不浅、精力充沛,在许多方面都处于一种最佳的状态。然而,对于林曙光而言,同时也意味着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的工作将更加繁忙。


        “曙光,你是一位极优秀的科研人才。今天,我将你拉上行政岗位,耽误了你的学术前途。对不起你!”在就任仪式上,前任院长罗征祥慷慨激昂又语重心长地说了这一番话,令大家无不为之动容。寥寥几句,意味深长,包含着老院长及院领导对林曙光的一分博爱,同时又寄托着老院长为省医发展的几分大爱。


        一句“对不起”,字重如山,林曙光深感责任重大。这既是老院长对自己的关爱,更是老院长对自己的希望。真心话,诚意语,莫逆之交扬大爱。林曙光听后百感交集,眼窝里突然比平日浅了三分,连一滴泪水都难存放。



        1970年,由于表现良好,林曙光有幸成为第一批工农兵大学生,入读中山医学院。谈及往事,他说:“从跨入中山医学院的那一刻,我的人生之路开始走得日渐顺畅。”三年如饥似渴的医学苦读、接受专业指导、感受师德熏陶,为从医、做研究、从事医院管理,奠定了基础,储存了能量。


        风雨几十年,林曙光坚守初心,从一位普通的医生,靠一步一个脚印的务实作风,靠一字一句丰富的理论知识,靠一病一例积累的临床经验,成为心研所副所长,心血管内科专业学术带头人。自己的勤奋博学,前辈的点拨教导,同事的真诚支持,使其在心血管复杂疑难病例的内科诊断和治疗,在心血管临床药理学、冠心病基因治疗、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具有独到的见解和较高的造诣。


        不得不说,省医具有爱人惜才的优良传统。一路走来,罗征祥院长对林曙光的关注之情、关切之爱,可谓是真心实意、用心良苦,他怕的就是“浪费”了这个医学科技人才。在此,不妨回顾一下林曙光任职院长前的闪光从医之路!


        自工作以来,搞学术、写论文、做科研,在林曙光看来,是一件非常自然之事。如同一日三餐,不吃不喝就饿得慌。为了心血管疾病研究,林曙光不光埋头深研,还亲力亲为,他做郎中,经常上山采草药,回来煎服后,试验其治疗效用;他做屠夫,和同事摘取狗只器官做试验,以验证科研成果。今日谈起许多细节,林曙光神采飞扬,仿佛在讲述一个同行医者的精彩故事。论及趣事,他畅怀一笑;谈及艰难,仿佛风云烟过。正是怀抱着这种赤诚的研究精神,在心血管科研领域,林曙光取得了一个个不平凡的科研成果。


        随手捡来一个例子。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林曙光对国际临床药代动力学的活性代谢物研究、药代—药效学结合研究以及药物对映体的研究等三个前沿课题进行深入探讨。为了中国医学事业,他率先在国内开展β阻滞剂普萘洛尔活性代谢物的药动学及个体差异关系的研究,同时开展药物对映体处置过程差异的研究。做科研,自然艰难,他却乐此不疲,痛苦并快乐着。像极了一个怀胎十月的妇人,精心尽力抚育培养着这个属于自己血脉传承的生命。


        为了进一步研究中国人的β阻滞剂药带动力学特点,有一次,他撸起袖子让助手抽他的血做实验。若没有全力拼搏的精神,是难以令人坚持下去的;若没有坚定执着的信念,是难以取得如此重大的成果的。谁又能相信,β受体相关研究这一课题,仿佛附体在身,伴随他长达三十多年,且越掘越深,越掘越丰富,受到外界广泛的关注。


        其实,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林曙光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留学期间,就已崭露头角。他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上连续发表的两篇论文,不同凡响,引起美国学术界的关注,有人甚至惊呼:“这真的是来自东方那个第三世界国家研究人员的作品?!”


        是的。惯性思维下的西方人,他们哪里会明了,改革开放下的中国,人才辈出;他们哪里会清楚,中国人的草药瓦罐中,能像孙行者一样变出西药化学分子式;他们更不会懂得,荒漠土地上的中国学者,洒雨露展新枝,得阳光挂硕果。


        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其大意是说,得到人才的关键,在于拓宽选才育才的途径,并让他们积蓄能力,并拥有广泛受重用的机会。1984 年,林曙光从美国归来,任省医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在领头科研的同时,开始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代事务繁忙的罗征祥所长管理心研所各项行政事务。


        八年后,为了心中的医学事业,林曙光再度踏上海外留学之路,前往澳大利亚学习。半年时间内,他发表三篇颇具影响力的学术论文。由于受到当时澳大利亚经济环境恶化的影响,林曙光许多研究受困。留学不顺,计划突变,将何去何从?林曙光无时不在思考这个问题。


        半年后,一个电话穿越大洋,带着省医人的关怀,给林曙光带来了一片温暖。


        “回家吧!曙光。”电话是时任院长罗征祥亲自打的。恳切的言辞,表明的已不仅仅是个人请求,更多的是组织的信任、时代的召唤和省医的需要。林曙光不再犹豫,马上归队,挑起省医常务副院长的担子。真心诚意邀请有专长之贤人,仿佛经典再现,忆起《隆中对》那段文字:“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1993 年 5 月,林曙光正式就任广东省人民医院院长。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有人开始疑虑,有人开始担心,有人甚至露出失望的神情。毕竟学术研究和行政管理的内容方法和主要任务有所不同,甚至相互矛盾。


        客观存在的事,担心不无道理,却忽视了客观存在中起决定作用的主要因素——人。


        在林曙光看来,二者之间非取舍,是平衡。他认为,行政管理与学术研究都是服务于医院发展的两条腿。虽分左右,但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只要发挥好学术研究和行政管理各自的效用,使二者协同迈进,就一定能更好地服务于医院的科学发展。

他是一名风头正劲的技术专家,更是一名纵横捭阖、决胜千里的管理大家。事实也是如此。无论做医学专家期间,还是技术与行政一肩挑的管理时期,他对学术始终孜孜不倦,焚膏继晷,并未因行政工作的繁忙而停止。相反,他感到了行政助力科研的一股力量。林曙光点燃自己,如同火箭般翱翔在医学科研的天空。他前后承担了一项国家科技“十五”攻关课题、两项国家“十一五”课题、三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众多广东省重点科研项目。他提出的临床分子药理学研究的构想,开展反义技术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治疗PTCA术后再狭窄的实验研究、转基因的研究和 β 肾上腺素受体基因表达及其信号转导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关系的研究,先后在国际著名心血管研究杂志和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累计达150多篇,SCI 论文 60多篇,还撰写专著26部。


        既然扬花怒放,就必挂果累累。他每年科研都会有新的注册专利,先后斩获了国内和省内多个大奖,主持或参与了40多种药物的临床药理研究。


        一边处理行政事务,一边做好学术研究。精力有限,时间有限,林曙光又是如何做到分身有术、左右开弓的呢?林曙光倒是给出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答案——兴趣。他说:“在兴趣这一意识流引导下,我可以自觉克服困难,主动做到互不耽误,齐驱共进。”圣洁的理想和追求至高无上。


        如果说学术研究是兴趣,一种自觉行为,取得辉煌是必然,那么,行政管理对林曙光而言,又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省医能否继续辉煌。不妨再来看看他担任一院之长后的闪光足迹。


        ——在硬件设施方面。省医住院楼是国民政府时期修建的几栋中央银行宿舍楼,四层高,男女两个卫生间分布在各楼各层两端。住院病房不多,医生值班室则是男女同房间、上下铺是常态。职工宿舍更是有限,即便是委曲求全,住在楼顶加盖的铁皮房内,每间房还得住上四对夫妻,用塑料薄膜隔开。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广东省,作为一家挂着“广东省人民医院”牌子的院长,如此现状,难堪的是林曙光。更不要说,跟他留学的西方国家条件比,就连时任省卫生厅厅长都不敢直视,观后感慨连连,在省会广州,省直属的公立医院会是这般模样!


        是的!硬件上不去,治疗环境这么差,怎么为人民服务?硬件上不去,工作环境如此简陋,怎么调动职工积极性?硬件上不去,各专科发展不平衡,怎么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医疗队伍?硬件上不去,怎么传承?又怎么创新?说到底,省医拿什么去为人民服务!

林曙光.jpg


        追逐曙光的过程,并非顺风顺水,甚至充满了坎坷和磨难。路在何方?从古至今都是一个问题。屈原语,路漫漫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李白言,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伟人毛泽东感慨,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文学先驱鲁迅又说,世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一句话,不必再寻什么路,而是静心探讨自己该如何走!除了大家齐心发力,共同奋斗之外,作为社会公共事业,得到政府的支持,自然是最大的动力。


        林曙光动力倍增,提出总体规划、分步实施、20 年不落后的省医发展指导思想。幸福总是奋斗得来的!在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同意和支持后,他带领省医人展开了一场抓建设、抓业务的攻坚战、大会战。这一战就是 10 年,让省医旧貌换新颜,科教楼、主体楼、保健楼拔地而起。


        ——在队伍建设方面。问题同样困扰着林曙光。救死扶伤从来都不是一句空话。解除患者病痛,首先要有渊博的知识、精湛的医术和过硬的本领,而医院当时出现人才断层,有的专业青黄不接,缺乏学术带头人。要改变这一现状,只有培养人才、激励人才、选拔人才而获得。必须寻找突破口,林曙光许下豪言壮语。他以参加各学科国际顶尖学术会议为突破口,瞅准时机与目标专家广泛交流,为各学科骨干医生进修学习寻找平台。为此,他曾创造一年跑 20 多场国际学术会议的纪录。同时,与海外数十家医院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派遣数百名医生到海内外顶级医院、科研院所进修学习。在人们的怀疑声中,他却始终坚信,只要有五分之一的医生学成回来,省医的学科水平就能上一个新台阶。不因草原有狼,而停止放羊;不因大海有浪,而停止远航。事实证明,这种开放式的思维,折服了众人,回归省医的留学人数高达五分之四,为省医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而今,职称晋升的医生必须出国学习一年半载,已成为省医培养人才梯队的惯例。同时,给予他们舞台,发挥长处,各自舞出一片新天地。在人文关怀的光环下,针对在业务环节出现的问题,需要院长亲自处理的事情,林曙光却不做和事佬,事后一定会追究并问责。一言以蔽之,医生的宗旨是一切从患者利益出发,并围绕其有效提升医院团队管理的效率。


        2003年的春天,省医与广东多家医院一起,担负起救治“非典”病人的繁重任务。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突发事件中,林曙光更表现出他高超的管理智慧和才能,成为全省典型。2003 年 4 月 30 日下午,当温家宝总理在省医门诊大厅了解医院收治“非典”患者情况,询问有没有医护人员受感染时,站在身边的林曙光院长自豪地说:“我们医院收治 160 多例‘非典’患者和疑似病例。目前无一例死亡,无一医护人员被感染。”温总理点点头,望着这支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高素质医疗队伍,他动情地说:“在这场特殊的战斗中,我们的医护人员临危不惧,舍生忘死,无私奉献,救死扶伤,表现出高尚的革命情操和人道主义精神。党和人民感谢你们,历史不会忘记你们!”


        在超负荷的行政管理工作中,更体现出林曙光的担当与责任。在林曙光担任院长期间,他带领省医突破重围,跻身全国强院、名院行列,从唯有心血管病治疗的著名学科起步,发展到如今拥有 20 多个国家级重点专科。责任担当更是义不容辞,救灾、抗疫、援疆、援藏、援非……成为省医人的自觉与骄傲。


        取得成绩后,荣誉如雪花纷至,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家特殊津贴,全国人大代表……但对于兴趣与责任齐驱共进的林曙光来说,他更在意的是,还能继续做学术研究多少年,还能继续为省医发展做多大贡献!


        谈起林曙光,几十年共事的老领导、老同事、老部下评价,他身上凝结着优秀知识分子固有的品德、卓越管理者共有的品质:远见卓识的视野、务实前瞻的思维、敏锐快捷的思考、敢于担当的责任,以及潜藏在稳重外表下的坚韧科研精神和从容自信的人生风度。

 

米军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