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首页 > 医院概况 > 省医往事

孙家珍:大医精诚 大爱无疆

点击数: 审核者:宣传科 发布时间:2022-12-08

版头-2.jpg


        山积而渐高,泽积而绵长。凡被人所仰视、所赞颂,皆始于积累。积累,是一种永恒的坚持。虽万千苦难,却不改其志。人类皆如同。当一个人心中有了信仰,选择了坚持,生命的力量,从此将无穷无尽。


        孙家珍就是这样一个有着执着信念的人。同行形容她是逐梦杏林的拓荒者,后生赞美她是慈爱严谨的大总管,病人颂扬她是医者仁心的大专家。半个世纪的光阴,长河一瞬间,她却穷尽一生,用两万多个日日夜夜永不停息的坚持,持之以恒,书写出了一个省医人生命中的山高水长,大爱情怀!


        孙家珍出生于江南一个普通人家。14岁那年,母亲因病驾鹤而去,让她失去了母爱。都说少年记忆最深刻。从此,孙家珍懂得了生命的珍贵,知道了生命的脆弱,同时也明白,即将失去的生命,有时有一种人是能挽留的,这就是医生。一个从医救人的梦想,从此在她心中生了根、长出了芽。


        翻阅孙家珍的资料,并无太多的轰轰烈烈。一件件小事、一点点碎事,如珠石般散落在她工作生活过的每一寸土地上。此刻,当我信手捡来,细细综观其一生,并将这些小事一一点缀于她从医半个世纪的杏林小道上,方发觉精神无穷,孙家珍铺就的是一条闪闪发光的星光大道,一生践行“为人民服务”的理念。1963年,孙家珍来到广东省人民医院 (以下简称“省医”)工作。每天的生活十分简单,病房、图书馆、饭堂、宿舍,四点一线,繁忙而有序,但孙家珍却把清苦寂寞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全身心地将属于个人、属于家庭、属于兴趣爱好的许多时间,全部融合到她喜爱的工作之中,给了病人,给了医学,给了她内心的那份坚持。幸福并快乐着!


        正因这份执着与坚持,奠定了她的人生基石。1978年,卫生部在全国医药卫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将广东省心血管研究所列为全国重点加强建设的三个心血管研究所之一。借此东风,禤湘耀等院领导顺势而为,大胆提出在省医发展康复医学的设想,并有意将心脏康复专业建设的担子交给了孙家珍。她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天,禤湘耀院长在病床上的那句深深嘱托:“家珍呀,心脏病学有一个前沿阵地,那就是心脏康复。这在中国还是个空白。我走了,就看你了。你去闯吧!”


        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改革开放。孙家珍深知其难,她像一匹奔跑的马,不断自行加压,负重前行……一个医生、两个护士,一切从零开始,从探索起步。前行路上,办法总比困难多,她带领大家做术前术后呼吸训练,甚至培训家属做CPR;一辆单车、一台电脑、一个打印机,物资的匮乏,比技术还窘迫的坡度,难为了这个“巧媳妇”。她把公家事当作了自家事,自掏腰包,自跑市场,自行置办……


        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孙家珍硬生生地撑起康复专科事业一方新天地。


        心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1981年,孙家珍作为中国唯一代表,派往WHO学习康复专业三个月;1986年,她再获WHO资助,前往新加坡进修心脏康复专科;1987年,大地回春,春暖花开,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肇庆心脏康复中心正式成立,一举填补了我省心脏康复的空白。


        1989年,在她的多方奔走呼号下,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脏康复专科病区成立,开创全国先河,获得了国内同行专家的很高评价。几十年的曲折发展,心脏康复中心已成为全国知名的具有门诊、病房综合治疗、心脏康复评定、康复运动训练、教育咨询、病人家属培训、科研等功能的机构。在孙家珍的带动下,康复中心前后斩获十一项科技成果。她本人更是参加了国家“七五”“八五”心脏瓣膜研制和应用的攻关项目。


        人们说,开辟广东省乃至全国心脏康复病区先河,孙家珍功不可没!是的。从那时起,她就没有离开过这片医学领域。

如此委以重任,孙家珍若无建树,何以担当?若无公德,何以立业?今日看来,绝非偶然。事实上,执着于追求且勇于行动,本身就是一种迈向成功的特质。


        偶然仅仅是外部条件,必然中存在的,则是内在条件。或许,正是她这种持之以恒,滴水穿石的精神,成为省医人和患者终将无法忘怀的一个重要因素!


        人虽为万物之灵,尽管人的双足离开地,飞上了天,潜下了海,揭开了宇宙许许多多奥秘,但人类对于自己身体的认识与了解,还远远不足。在喜怒哀乐的生活中,对疯狂破坏人体健康,蚕食人的生命的一些疾病,我们仍然缺乏行之有效的药品,战之必胜的治疗手段。比如癌症,比如类风湿疾病,比如心脏疾病。许多身患疾病之人,终生奔波于求生之路,四处打听何人能救之生命,那一脸无助的表情,不停闪现在眼前,作为医者又怎能无动于衷。有一名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在省医手术后出现房颤、动脉栓塞等并发症。其时,孙家珍正在外地出差。作为患者的主管医生,她心中时时惦记着患者的身心健康。当得知消息后,她马上赶回来给患者进行溶栓治疗,保住了患者的性命。她处处为患者着想,她的“医名”在患者和家属中有口皆碑,先后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省白求恩式先进工作者等光荣称号。


孙家珍.jpg


        “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这是冰心老人对医务工作者爱心的生动描述,也是孙家珍服务于患者的真实写照。心脏病患者阿琼 16岁那年,在省医做心脏手术时认识孙家珍。在长达 40年的时间里,她们的友情已经远远超出医患关系,成为无话不谈的至亲好友。如果说,20多次心脏复跳,在死神手中一次次抢回阿琼生命,展示的是孙家珍那高超的医疗技术,那么,心脏不舒服时的电话咨询,天气变化时的电话问候,能否结婚,能否怀孕,能否正常分娩,这些日常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通过电流一一答复,体现的却是孙家珍身上蕴含的一种责任与大爱。无须解读,这种无私奉献至今仍传承在康复区的每一个医护人员身上。


        像阿琼这样的幸运者还有很多很多,他们跟随孙家珍有长达半个世纪的随访、看病,已不仅是她的病人,更是她的朋友、她的亲人…… 


        学习是一种信仰,是孙家珍每天必做的功课。这种刻苦求实、治学严谨的态度,贯穿于她的整个学术生涯中,也让她走出了一条患者敬重、学子爱戴的名医之路。本该在家颐养天年,共享天伦之乐的十年退休岁月,她却担任起《心脏康复与健康指导》《老年心血管健康指导》《风湿性心脏病手术治疗与康复》《急性心梗塞康复治疗疗效观察》众多杂志的责任编辑和终审。她说,需要我坐班,证明我有价值……经她审阅后刊出的文章,读者普遍反馈有实用的临床价值。


        突然间,曲终人散。2018年11月26日孙家珍的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


        东川悲戚,先生心憔悴。蝶恋花,鸳声碎。八十春秋月,病榻衣带宽。杏林梦,舍身成仁育青囊。回首恩师路,坎坷同华夏。勤发奋,鸿鹄志。德高艺更精,家国两情怀。忆先生,青松翠柏植心田。——摘自《千秋岁·东川悲戚》 在孙家珍追思会上,众人悲戚。“从看病开药,到药物调整……是她给了我信心,自己却走了。”阿琼未语哽咽,话难成句,深深地打动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孙家珍,孙老师,孙教授,孙婆婆……不知天堂的您是否知晓,您这一走,多少人的心,被生生地撕去了一个角!


        生与死是十分亲近的邻居,当你生活在鲜花盛开的花园,生命之神与死亡之神已经结下了世仇,死神已经踩着你的脚印,步步跟进。多少人,前一秒谈天说地,


        后一秒灰飞烟灭。然,多少人又能做到孙家珍般的乐观豁达。患病住院后,孙家珍清楚地知道,生与死,眼睛一睁一闭之间。经对自身疾病的判断,她与家人商量,决定采用姑息疗法。无须评说,她只是想在延长生命的同时,提升生命的质量。或许,她感受到了生命的豁然即止。精力尚好之时,孙家珍手捧杂志,认真审稿。为了一个论点,一句遣词,在病床上商榷、推敲。甚至为了转移病痛,将精力投放到杂志的编写和校对中。


        乐观并不代表与死神妥协。在住院期间,她全力配合,积极协助。既然决定不了生命的长度,那便要拓宽生命的宽度。继续工作,授业解惑,帮助众人,对她而言是延长生命的原动力。


        孙家珍是心脏病专家,穷尽一生得此一心,无缘与其他疾病深入打交道。而今,生命即将走到尽头,这倒是可以成为攻克其他疾病做些贡献的机会。在她看来,从医不是职业,是事业。是事业,你就得奉献一生。于是,这位享年82岁的老人生前又做了一件令人敬佩之事:捐献包括眼角膜在内的组织和器官,用于医学和医学教育用途。


        望着布幕中这位和善慈祥的老人,让我感受到了医者的大爱情怀,人生的重大意义。死亡不是终结,而是另一种开始。不由地在心中升腾起一种被优尚人品所折射的感觉,耳边响起陈寄梅所长的那段评价:“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望着布幕中的老人……我在记忆的长廊里搜索,这不是毛泽东主席曾经评价诺尔曼·白求恩大夫的话语吗?


        陆游在《卜算子·咏梅》中写道:“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此刻,党委书记耿庆山在追思会上以此句悼念孙家珍教授,耿书记何尝不是在告知我们,这是她一生的真实写照,生为人民服务,逝为医学奉献。

 

米军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