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首页 > 医院概况 > 省医往事

黎赤城:赤诚铸医魂

点击数: 审核者:宣传科 发布时间:2022-12-08

版头-2.jpg


        黎赤城,广东省人民医院(以下简称“省医”)普外科的老主任。


        业如苦蝉。欲有展翅振飞的力量,必先经历脱胎换骨的过程。知情人都说,他是一步步干出来的。中山医学院毕业后,他在学院解剖外科手术学教研组工作,随后到卫生部医学教育司工作。1961年,调省医任住院医师。


        外科学综合性强,用理论指导临床实践,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提高医术,是一名优秀外科医生成长的必由之路。黎赤城深知其义。无论在学院读书,抑或在教研组教学,还是在卫生部工作,黎赤城一直任劳任怨,认真刻苦。曾几何时,在苏联专家指导下,开展过对局部解剖外科手术学的研究,如虎添翼,对人体组织器官、神经血管等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为日后从事外科手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0世纪60年代,血吸虫病成为灾害,省医组织成立了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


        那时,人们的组织观念强,一颗红心,两种准备,随时听从党的召唤。为消灭血吸虫病,黎赤城到省血吸虫病研究所工作。

毛主席一声令下,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他借调省血防所,带领手术队下基层开展防疫工作去了。在设备简陋的公社医院、卫生所,施行晚期血吸虫患者脾切除手术。


        思想先行一步之人,临床实践自然不差。三年防疫期间,共组织施行手术438例。400多例,每一例都是新的开始,都是个性打造,这就需要更多的灵活性和创造力,目的只有一个,真正帮助每一个有需要的人。黎赤城觉得,医生不能做旁观者,要懂得换位思考,考虑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理解患者术前的种种顾虑,帮助他们迈出治疗的第一步。


        还有什么比挽救生命更神圣、更重要呢?在简陋的手术台上,他简约不简单,带领团队与死神打起了一场场刀光血影的生命争夺战。400多例手术中,仅一例因自身病因而死亡。若要说是奇迹,倒不如说是责任的体现,是人性的光芒,是仁心的光大。


        为此,他感到莫大欣慰,感到自身价值的存在与欢悦,医术得到越来越多同行的认可,逐渐成为科室的技术骨干、担职人。


        肝脏,每个人都有。翻阅医学书籍,便会知道其作用重大,是人的真正“心肝宝贝”,一旦丧失功能,就意味着生命的结束。也许是基因,或许是习性,亚洲人得肝癌的比率则比较高。据记载:全球十个肝癌患者,至少有四个中国人。


        如何挽救?中国古代就有名医扁鹊剖腹换心之说。20世纪60年代,世界第一例肝脏移植术在美国诞生;中国人不笨,十年后,我国首例肝脏移植术在上海获得成功。一娘生九子,各不相同。虽有成功经验,终因人的差异,依然成为医学上的一个难题。


        20世纪70年代末,经过风吹雨打的黎赤城,进入人生丰水期。他在掌握许多普通外科手术本领后,开始思考医学主攻方向。扼制肝癌,造福国民!当他了解肝脏疾病对国人的威胁后,没有任何犹豫,毅然决然直面这个凶恶的敌人。这一年,在省医外科这片医学荒漠中,他弯转刀锋,剑指肝脏,开辟了一条进攻的通道。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从此,黎赤城带领团队走上了一条布满荆棘的小径。他从研究肝脏解剖理论入手,整理、参阅国外有关肝脏移植文献资料。随后,他又前往武汉医学院,观摩学习肝脏移植技术。紧跟着,每周一次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让他渐渐探出了一些深藏其中的奥妙。23周后,团队终于总结出一套肝脏移植程序和具体操作办法。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1979年12月8日;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件事:省医外科进行的第一例临床肝移植手术;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群人:领队查树兰院长、主刀黎赤城、副手刘子贤,以及其他医护人员,是他们延长了患者的生命,拓宽了生命的意义;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患者:虽有不幸,21岁患上肝癌,病重临危,但他用年轻的生命,无畏的精神,换取了省医肝胆禁区的手术突破。


        针对患者病情,全院协助,制定方案,对可能的意外做好急救。患者的腹部被勇敢地划下了第一刀……


        这是一场危机四伏、惊心动魄的战斗。当切口完全打开,几条动静脉阻断后,一个紫色的肝脏立即呈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拳头般大小的肿块露出了“马脚”。经过大家的密切配合,一个侵蚀生命的肝脏从腹腔隔离了出来。


        摘除容易接上难,特别是血管吻合手术,要求高,更是难上加难。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神魔共舞,谁与争锋?阻断人体肝脏血管后,人体下肢血流几乎处于行止状态,上肢血流量开始减半,台上一分钟,见证十年功。只见三指宽的工作面上,针线在血管吻合的断端来回穿梭,针针匀称,线线平滑,一针一线,无不凝聚着他的心血!当新移植肝脏慢慢红润,胆道引流管流出一滴滴胆汁时,人们禁不住相拥欢呼! 


        9小时55分钟,一举攻克,创下省医肝脏移植首例。在查树兰院长的坐镇指挥下,外科副主任、年近半百的黎赤城和他的团队经过了一次巨大的考验,也收获了一个巨大的成功,标志着省医肝脏外科技术已臻成熟。


        手术后,黎赤城意识到,手术仅仅解决了部分问题,还需要进行综合治疗,更需要找出导致肝癌的病因和机理。他马上与内科医生一起,共同拟定化疗及免疫治疗办法。经过一段时间护理,患者感觉良好,饭量大增,脸色渐渐也红润起来。


        有一天,患者悄悄掏了一个红包,真诚地对大家说,那是家人为我准备的阴府买路钱,现在送给你们买糖果吃吧。


        此番心意比吃糖还甜。大家婉谢好意后,不忘职责,轮流陪护在患者的身边。


        经过精心治疗,患者终于痊愈出院。


        生命总有谢幕的那一刻。只是大家为患者深感惋惜,坠落在人生最为丰羽的时刻。半年后,由于病情扩散,出现转移,经抢救无效而不幸远去。虽仅仅存活了193天,却创下了国内肝胆外科手术先进水平,获当年省科技成果三等奖,为团队攀登更高的山峰奠定了基础。


        在黎赤城和他的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外科手术和术后综合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他随后施行的三例人体原位肝移植中,患者存活时间逐步增长。特别是一年之后,在30多例肝脏移植手术患者中,成活超过十年者有六。


        毛主席曾说,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简言之,一个外科医生,就要在拯救生命中学会拯救生命。在黎赤城看来,一个好医生,不仅要掌握看病的医术,还要掌握让百姓看得起病的技术,用最好的技术来造福人民。多年来,他不断学习,不断积累,在实践中发明创造应用了许多医学新技术。


        如:他与暨南大学医学院合作,开发电子计算机黄疸会诊程序,为临床医师对黄疸的原因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参考意义,获 1982年省科技成果四等奖。


        如:根据外科手术特点,他与广东医疗器械厂合作,研制出一款FQQ-1型腹部切口牵开器 (圆盘式多方向牵开器),用于临床,效果大为增强,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并获得1990年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如: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在掌握和解决Roux-en-Y空肠襻使用于壶腹周围癌及胆道手术后,他发现Roux-en-Y空肠襻对十二指肠外伤、十二指肠瘘外科尤为实用。在一些二次或三次手术处理仍无效的情况下,用Roux-en-Y空肠襻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抢救了不少垂危病人。


        为医者,普度苍生,凭的就是这份医者之心。


黎赤城.jpg


        黎赤城还有一个特点,爱动笔!重大手术时,术前有方案,术后有小结,图文并茂,一一记录。没有他意,其一,供自己时常翻阅,找缺点,找短板,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其二,供学员培训学习,做好传帮带,帮助下级医生和进修医生提高医疗技术。只是未曾想到,他的这一举动,成为那段历史的见证,成为省医人兢兢业业努力工作的见证。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黎赤城还是省干部保健专家组的一名成员,负责高干病区的会诊及普通外科手术。无论是将军还是战士,无论是省长、部长还是大众百姓,在他的眼中,有的只是病情的轻重、性别的差异、治疗的缓急,患者接受的是相同的治疗,得到的是优质的服务。


        手术刀下没属性,白布单下无贵贱。医德、仁心,成为黎赤城身上一种特有的感召力,拉近了医者与患者之间的距离,让陌生的医患成为对抗病魔的共同战友。


        “相比于医术,我更感念他的医德。”曾有一患者这样表述。


        黎赤城认真负责的态度,不仅得到领导们的肯定,而且得到许多患者的赞扬,受到了同行的尊重和患者的信任。求诊者熙熙攘攘,跨市者有之,跨省者有之。病人多,就诊忙,废寝忘食便成了他的工作常态。即使十几小时超负荷手术,稍作休息后,他都要返回病房,观察病人术后状况。这样的状态,在他的日常工作中,时时发生着,天天延续着,年年传承着。


        笃医半世纪!一生痴迷医疗,一世钟情外科。曲曲折折中尝尽了艰难,坎坎坷坷中受尽了挫折,风雨杏林五十载,他却乐此不疲,心如当初。

 

米军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