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关注“她健康”!廖宁教授解读乳腺癌免疫治疗新进展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23-03-10

        有约君说:每年“3·8”国际妇女节,女性肿瘤都会成为网络热搜的“预订”话题。作为发病率最高的女性肿瘤,乳腺癌诊疗的进展也最为牵动人心。


        这个春天,一直致力于推进乳腺癌早防早治和精准治疗“周三见”国际乳腺癌多学科会诊的广东省人民医院外科乳腺科主任廖宁教授,再次为女性朋友带来好消息:该团队不仅进一步从基因层面推进对我国女性乳腺癌发病特点的研究,也在乳腺癌免疫治疗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果。


微信图片_20230310081653.jpg

三八妇女节的前一晚,廖宁教授在手术室里奋战到深夜。


乳腺癌免疫治疗为什么时灵时不灵?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ICI) 是本世纪肿瘤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给肿瘤患者带来更多生存机会。随着去年下半年国家药监局批准了免疫治疗用于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适应症,乳腺癌免疫治疗的新篇章正在开启。不过,有些乳腺癌患者反映,免疫治疗似乎“时灵时不灵”。


         “免疫治疗在带来疗效获益的同时,也存在获益人群比例较低、毒副反应增加的问题。因此如何筛选真正获益的人群,是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廖宁教授指出,在乳腺癌领域,PD-L1在不同乳腺癌亚型中的表达具有多样性,且不同乳腺癌亚型对PD-L1抑制剂的反应不同。总的说来,PD-L1作为乳腺癌的预测性生物标志物存在局限性,且以往乳腺癌免疫治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阴乳腺癌,其他亚型在PD-L1及相关的标志物上表现如何,也值得关注。


        为解决这一问题,廖宁教授带领团队开展了一项研究,探索了中国人群中不同乳腺癌亚型的基因改变特征和PD-L1水平,并评估它们之间的相关性。近期,该研究正式发表于《Cancer Medicine》权威期刊。


微信图片_20230310081712.jpg


        通过对301份我国乳腺癌患者的样本进行分析,廖宁团队发现了3892例临床相关变异。其中,最常见变异为TP53 突变 (54.5%),其次为PIK3CA(39.5%)、ERBB2(30.2%)、CDK12(22.9%) 和GATA3(18.3%) 突变。该研究既揭示了免疫治疗不同生物标志物之间的关联,也为不同亚型乳腺癌的治疗提供更多可能性。


聚焦  乳腺癌转移“第一战场”


        在去年12月6日-10日召开的2022美国乳腺癌大会上,廖宁教授团队的两项研究《中国乳腺癌患者DNA损伤修复基因种系突变的综合分析》及《乳腺癌原发灶、前哨淋巴结和转移淋巴结的单细胞转录谱研究》获得同行的高度关注。


微信图片_20230310081718.jpg


        其中,《乳腺癌原发灶、前哨淋巴结和转移淋巴结的单细胞转录谱研究》表明,前哨淋巴结是乳腺癌浸润和免疫反应的初次“交锋之地”,其中部分T淋巴细胞表现出抗肿瘤活性,而其余T淋巴细胞则呈现衰竭状态。


        这一研究也从分子层面解释和证实了乳腺癌“保腋窝”手术的价值。现有研究发现,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与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相比,患者术后5年和10年生存结果相似,而前者带来的“保腋窝”手术会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此前,这一研究已被第十七届全国乳腺癌会议、第十七届上海国际乳腺癌论坛上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 


乳腺有可疑结节?做这个检查可提高乳腺癌0期发现率


        来自临床一线的数据显示,30%女性在常规体检中发现有乳腺结节。尽管大部分乳腺结节属于良性,但近年来体检中查出恶性结节的消息也不绝于耳。到底该如何对待这些结节呢?


        廖宁教授表示,对于属于乳腺癌高发年龄段的40-49岁女性来说,一旦通过常规体检发现乳腺结节,应该及早去乳腺专科进行甄别。


        “在我们的门诊,通过先进的‘鹰眼’B超系统,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5-6毫米大小的结节,看清楚结节边界是否均匀,是否属于微小钙化,是否存在腺体结构不良等,鉴别排除这些早期乳腺癌的特征。”廖宁教授表示,现有的技术已经可以做到只用1分钟就取出1厘米以下的结节“验明良恶”。而对可疑乳腺结节的及早发现,可以提高乳腺癌0期的发现率,及早采取正确规范的干预手段,也是降低乳腺癌死亡的重要手段。


远离乳腺癌 要做到这些   


        在中国,有6%的乳腺癌是和遗传性的BRCA1、BRCA2基因突变相关的。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等女性常见肿瘤和结直肠癌,也与这两种基因突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廖宁教授指出,携带BRCA1基因突变的人,乳腺癌一生累计发病率超过80%,并且发病时间早,一般会在35岁到45岁,甚至更早。 


        她建议:


        1 定期体检,建议每年做一次乳腺B超检查。40岁以上女性在B超基础上增加乳腺钼靶X线摄片检查。


        2 有乳腺癌或卵巢癌家族史的女性,在18岁就可以做一次遗传检测。


        3 在日常生活中,女性要多留意乳房的一些细微变化,观察外观有无异常凹陷和血性分泌物等。


微信图片_20230310081728.jpg


        健康知多D 


乳腺癌是“她”的专利?“他”也会得!


        “男人怎么会得乳腺癌?!”不到50岁的华哥(化名)右胸有点隆起。他到医院做超声检查,发现乳头位置长了一个1.6厘米×1.7厘米的“小疙瘩”,万万没想到,病理穿刺显示那竟然是乳腺癌,且已经发生淋巴结转移。


        在廖宁教授发起的国际乳腺癌多学科会诊“周三见”平台上,华哥的病情引发国际大咖们的热烈讨论。廖宁教授提醒,乳腺癌患者虽然以女性最多见,但临床上也经常发现有男性因遗传等因素患上乳腺癌。


得乳腺癌的男人有这些特点


        “我们接连收治了多位男性乳腺癌病人,有青少年,也有中老年。和女性患者不同,男性更容易忽视乳腺病变,即便发生结节、硬块也不在意,确诊时已经是中晚期。”廖宁教授指出,男性乳腺癌发病率约在1%,近年出现上升的趋势,主要跟药物使用、酗酒、糖尿病、肥胖增加等因素有关。因临床比较少见,也容易漏诊。


        值得注意的是,男性乳腺癌一半以上合并乳房发育。“男性乳房发育本身不是病,但一旦发生,会增加乳腺癌的风险,需要引起警惕。”廖宁教授表示,研究显示,20%的男性乳腺癌患者,一级女性家属(妈妈或姐姐)有乳腺癌病史。


        廖宁教授指出,在总的人群中,国外研究显示有30%的成年男性会出现乳房发育。其原因与先天染色体异常、服用药物、患有某些疾病引发雌性激素水平升高等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在引发男性不育症的先天性精管发育不全患者中,乳腺癌发病率比正常男性高20-50倍,如有风险,必要时甚至需要做预防性切除腺体的手术。


        有肝功能损害的患者,如慢性酒精肝硬化、肝血吸虫病,由于肝脏对体内雌性激素的灭活减少,相当于雌性激素水平相对增高,因而增加了这类男性乳腺癌发病的风险。


        部分糖尿病男患者由于外周血雄性激素的芳香化反应增加,导致血液中雌性激素相对普通男性升高,乳腺癌风险也会增加。


        “有上述高危风险的男性如发现乳腺发育,要尽早到专科进行排查。”廖宁表示。


微信图片_20230310081735.jpg


        专家简介


微信图片_20230310081741.jpg


        廖宁

        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广东省人民医院外科乳腺科行政主任


        美国肿瘤外科医师协会(SSO)国际理事会理事


        国际前哨淋巴结协会(ISNS)国际理事会理事


        美国NCCN乳腺癌指南(中文版)专家组成员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司《乳腺癌治疗规范》编写组成员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乳腺癌诊断指南》专家组成员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肿瘤药物组》专家组成员


来源:任珊珊 健康有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