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院动态

【抗震救灾·前方纪实】覃铁和:“我记住自己是ICU门巴”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0-04-29

    一直不敢打扰前方的广东省人民医院覃铁和主任,作为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的副会长、此次卫生部特派的ICU专家,从23日晚十一点下飞机至今,他马不停蹄地穿梭于西宁的各家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因为他面临的不是一般的伤员,而是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奋力抢救着从不同受灾区转运过来的众多生命垂危的重伤员。

    终于接到覃主任的电话,他稍显沙哑的声音却透着一丝轻松:这几天,重症救治专家组对西宁市各家医院收治的500多重病人、200多危重病人进行了筛查,按照统一标准甄别重症,力争合理使用有限的资源,使真正的危重症病人得到有效及时的治疗。目前,西宁各家医院ICU床位加起来仅100多张,在救治地震伤员的同时又要保证医院日常医疗工作的开展,所以对病人病情的判断显得特别重要。

    提起覃铁和,业内无人不晓,非典、汶川地震、深圳龙岗大火,甲流防治等重大时刻他都作为医学专家参与其中,这次“生命最后一刻的接力棒在我手里,我知道凡是我要去的地方,都是让人轻松不起来的工作。”

    他说,这次地震住进ICU的病人,多数是挤压伤,与交通意外,摔伤的病人不同,有的重病人没有骨折,表面也看不出来明显伤口,但会出现挤压综合症,肌肉缺血,产生内毒素,呼吸困难,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等严重问题,如果没有丰富的经验,错过最早的治疗时机,病人的后期救治难度将非常大,而且多会出现生命体征不稳定,严重危及生命。

精确的判断责任更大,更惊心动魄

    进入青海省人民医院后,覃铁和与卫生部重症救治专家组的另外4名专家一道,负责指导该院重症医学科(ICU)病人的抢救。作为ICU专家,更多的是要凭着过硬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准确判断病症,才能成功地让一位又一位危重病人一次又一次脱离险境。

    ICU的病人病情危重,随时都会发生变化。某天下午,一位重病人正在透析,坐在病房里的覃主任和医生讨论其他重症别人的时候,偶尔听到护士在电话里说“血色素5.3克,还伴有呕吐”,虽然没有汇报到他这里,但多年的经验让他一下子警觉起来,他立刻通知救治组的专家过去检查,掀开病人身上的被子,腹部的伤口正在渗血……

    还有一位从格尔木送来的30岁的伤员,因为是严重压伤,在当地已经进行了第一次手术,但没有截肢,骨科医生检查后也认为没有问题,但病情进行性加重,已经出现休克、呼吸困难等严重状况。重症救治组专家驱车800多里,长途转送回青海省人民医院,当晚做了截肢手术,病情逐渐稳定下来。其实与手术相比,那个判断、处置的过程,更加地惊心动魄。这种常常要在病情并不完全明朗状态下的判断更考验着他的神经和精力,所以坚持守在病人床边密切观察病情,必须要看到好的结果才能放心离开。

    与手术医生不同,对于重症病人,ICU专家不能单从一个部分考虑问题,订出救治方案,更重要的是要从身体的综合体征来选择和判断,有时结论甚至是和手术医生不一致的,但如果没有这份坚持,就可能被表面情况迷惑,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门巴,谢谢你

    专门治疗重症病人,看多了这种生死离别,ICU的医生往往被人称为“铁石心肠”,可这次,他说自己还是被震撼了,虽然常笑称“病人不省人事时不认得我们,好转了又见不到我们,感谢的话我们听得不多”的覃铁和,这次可感到了太多的谢意,因为语言不通,藏族病号不会说“谢谢”两字,但是在呼吸机摘下后,他们做的第一件事都是竖起大拇指表示感谢,双双竖起的大拇指让他感觉特别感动。

    特别是一个出院的病人教会他说“门巴”(汉语:医生)后,虽然很多病人等待救治,但这两个字简直就是“特别通行证”。记得好几次,一声“我是门巴”, 让医院拥挤的电梯口让出了空间。“我记住自己是ICU门巴。正是这种没有保留的信任,我更觉得自己责任重大,更有底气做每一次坚持,如果需要,我会一直守护他们。”

文/宣传科  郝黎  图/前线专家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