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首页 > 废弃栏目 > 科研平台 > 重点实验室

冠心病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2-08-21

        一、基本情况概述

        广东省冠心病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成立于1996年,依托单位为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目前,实验室固定工作人员7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占40%,博士生导师5人,研究生学历(硕士、博士)占60%以上,并拥有博士后流动站。自1995年以来,省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实验室,使实验室拥有一批先进的仪器设备,如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小动物超声、高效液相色谱、荧光定量PCR仪等。实验室已形成相当规模,主攻方向为冠心病及其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等)的转化医学研究。

        二、实验室建设特色

        实验室建设特色是坚持以应用研究为主,开发有良好应用前景的冠心病防治技术,并争取在应用基础研究领域有所突破。在冠心病人群防治、冠心病临床诊治和冠心病的应用基础研究等三个研究方向进行攻关。

        1、冠心病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研究。
        冠心病是一种多因素相关性疾病,新近研究发现有近50%的冠心病病人与传统危险因素关系不太密切,故新危险因素探讨将成为预防控制心血管病的重要方面,同时进一步寻求较有效的干预措施将成为研究热点。

        2、冠心病临床诊断和治疗新技术研究。
        冠心内科研究方向将重点开展药物涂层支架和支架国产化的研制以及临床应用。冠心外科研究方面将重点开展主动脉球囊反搏辅助下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和气动式左心辅助装置的研制及其临床推广应用。

        3、冠心病应用基础研究。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Q波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和心脏缺血性猝死。研究证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由稳定转为不稳定,继而破裂导致血栓形成是急性缺血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最主要的发病机制。冠心病的应用基础研究方向将重点开展缺血心肌的血运重建和急性冠脉综合症的分子学研究。

        三、实验室建设绩效

        1、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硕果累累
        实验室自成立以来,获得数十项科研成果奖励,大部分推广应用于临床。每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重大科技攻关课题、世界卫生组织与国际大规模多中心循证医学课题共50多项。近5年共发表文章200多篇,其中,SCI文章60多篇,共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项。“十一五”期间,在先心病外科,心脏介入治疗领域又承担了3项国家支撑计划课题。取得许多研究成果,如:动脉粥样硬化致缺血性疾病介入治疗、射频消融治疗心动过速和起搏治疗缓慢心律失常、小切口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心、肺移植和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机制及其防治的基础研究等方面。由于实验室的卓越成绩,分别于2000年和2010年两次被评为“广东省优秀重点实验室”。

        2、学术交流和开放流动
        实验每年选派优秀人员出国学习和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实验室人员积极协助本院医生完成课题和带教进实验学习的研究生,并实验室对外单位开放,和国内外学者合作研究、学术交流。主办国际性学术会议16次(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大会14届;国际心脏研究会学术会议1次),应邀国际学术会议专题报告25次。举办国内专题学术会议36次。受卫生部委托举办全国心血管内儿科培训班17届(每届30人左右,为期一年),为全国20多个省市培养临床心血管专科医生500余人。

        3、建立完善的实验室运作机制
        实验室建立了一套高效率的管理运作机制,促进技术创新体制健康向前发展。现已经实行定编定岗,对研究人员从工作表现、工作量、科研业绩等方面进行定量考核,考核成绩与奖金直接挂钩。同时对研究成果实行重奖制度,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实验室鼓励科研人员走出实验室与其他科研院所,企业合作,使研究及时转化为生产力。我们将基础研究与解决患者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将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实际患者的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及预后评估。实现从“实验室到临床”的转化,又从临床应用中提出新的问题回到实验室,为实验室研究提出新的研究思路,即从实验室与临床研究的双向转化。实验室开发和利用各种组学方法以及分子生物学数据库,筛选各种生物标志物,用于疾病危险度估计、疾病诊断与分型、治疗反应和预后的评估,以及治疗方法和新药物的开发。实验室将继续整合资源,建立整合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诊治、生存和预后等临床组学数据库资料,以及具有完整的患者生物标本的、开放式的疾病转化研究平台。